搬家通告

我在Facebook 有一個粉絲頁,叫做“教授轉職矽谷工程師”。我為了維持WordPress這個網頁,三年來花了約$300,以為會寫得更多,upgrade到更好的功能,但似乎我對於這個平台不是特別上手。

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Facebook 粉絲頁,有更多的內容和心得的分享。謝謝你們的支持!

Advertisement

地球是個試驗場

我在2020年的年初,我寫下一段話,就是為了「放過自己」。

I have been a purposeful person, and I thought all my efforts and learnings prepared me for something bigger. Today I made peace with myself that it is okay if God didn’t give me any greater purpose. I will do what I enjoy and let the journey leads me to the unknown.

我的人生設題在不斷地復盤和梳理之後,總結了一下,我是當時教育和價值觀下,一個不幸下的倖存者,或是有幸下的尷尬。因為我設過的目標,不外乎是:當科學家,進好學校、成為教授、(waking-up call)、去企業賺錢、升職。我不是將改善人類哪些痛點(能源、氣候、疾病、技術)設為我的目標。這樣的設定讓我注定不是一個領導者,而是成為一個企業螺絲釘的角色。儘管工作上的貢獻可以變成產品,產品可以影響很多使用者的生活,但我心裡明白這是我不甘心之處。

因此,我一直思考著要怎麼好好善用剩下的歲月(在踏進不惑之年之後)。

我目前最滿意的想法,也是我自己最能接受的想法,就是把地球當是一個人生的試驗場。我們是根據自我意識選擇了這樣的腳本而,而我們的目標是要在這樣的人生劇本裡面去體驗所有的悲歡離合和起起落落,並期待能對得起我們選擇來到地球試驗場的初衷。

我喜歡這個角度的原因是,我追根究底是一個實驗(物理)學家,我把自己當成實驗品。因為實驗的過程,就是一種對於結果的推敲,也沒有所謂的對錯和成敗。

在此我想要用愛迪生的名言:

I have not failed. I’ve just found 10,000 ways that won’t work.

結果不如意,那就在換個方式繼續嘗試。儘管受過學校和業界的訓練,加上有機器學習和統計的概念,我腦中有清楚的數學概念,但人生的實驗不容易做,譬如:飲食過敏、習慣養成、健身、學習新事物、對抗憂鬱。

我們都在我們所知之下,去做最佳化,但有一些因子(證據無法重複,而不足稱為科學),也一樣地在影響著我們的優化路線。

可謂 “ 知之而知之,不知而不知,是知也

到底我能否優化到哪裡?我不知道。但我用了幾個指標來判定我的大方向:

  • 有健康的生活、有足夠的睡眠
  •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家人朋友)
  • 有持續的創造力、生產力
  • 能激發他人、讓他人發光

我對於工作也有不同的心態,對於有意義或是喜歡的工作,我希望我能在工作中成長有成就感。但有時事與願違,工作不是一直都能給我們成就感的,我不見得能接到心目中最想要挑戰的項目或是職位。

有一句話對我很有用:在人生中大部分事情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那我們能控制什麼?你能控制的就是自己。我們要盡力做好的是自己能掌控的事

所以我對工作的態度:做好份內工作+10%的拓展區,也持續進修讓自己有競爭力。但除此之外,我給自己有興趣且有挑戰性的project,這樣就可以滿足我對於人生經驗的追求。

所以本篇就是想要跟大家解釋這個想法,讓我一一為大家介紹給自己projects的好處(這也是我的實驗之一,實驗證明結果很滿意,我在推銷此觀點,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增加我的數據庫)

  • 提供正能量。能夠在生活中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持續地進步,會讓我們會更有創造力,這也能對工作有所助益。 
  • 工作效率提高。因為有想做的事情,為了能撥出時間給你自己的project,你自然希望在工作時間中做完更多的事情。簡言之,下班後的時間都是自己能掌握。
  • 為你創造其他工作機會或是為退休人生做準備。有計劃地實行,複利式地進步,你會很訝異你累積的成果。
  • 對工作的得失心較小,但會尋求更平穩的成長。因為薪資、獎金是可以培養更多的興趣和projects的!

以下是我給自己勉勵的話(網路上流傳),貼在我的牆上:

Don’t work 8 hours for a company then go home and not work on your own goals/projects. You are not tired, you are not inspired!! 

我給自己的目標(跟上句話一起貼在牆上的)

  • Do topical research, and then WRITE books/articles
  • Painting/Coloring/Making, and then CREATE.
  • Become an entrepreneur, and then LEAD
  • Earn $xxM by 20xx, and then FIR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 Be Healthy/Mindful (Exercise/Meditation), and then live STRONG
  • Reading/listening/digesting, and then be a THINKER
  • Be Inspirational

以上每一項都有我深思熟慮的理由,這也是我將人生精簡到最重要的七件事情。我不確定我能完成多少,但我願意拋磚引玉,也想聽聽你們的分享。

最後,我相信大量閱讀思想撞擊是就有效的方式讓我達到以上的目標。因此我花上很多時間去尋找資源和做好時間管理,願自己天天都被啟發。

後面接著一個我的小故事,希望能給讀者們動力去嘗試新的事物

換工作後,我趁著新工作的蜜月期開始學畫,第一張畫是在五月初。小學教育讓我在琴棋書畫都有涉獵一些,升上國中後,無論是升學上的選擇,或是更喜歡數理,許多興趣從那時候就石沈大海。唯一的印象是我的毛筆字挺不錯的。為了開發右腦,我因資源的方便性而選擇了學習畫畫。

在不惑之年能從幾乎為零的狀態學習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就好像是自己心裡面住了個小孩,繪畫老師只知道我是一個想學畫的成人,然後一起見證著那心中的孩子成長的過程。從零開始,年紀不是我的阻力,反而是我的助力,成年人的領悟力、觀察力和專注力是我習畫的槓桿和優勢。相較起小孩,我能精準地和老師對談、提問和判斷我和老師作畫上的差異,進步的速度就快很多。

目前我上了92堂課,我選擇了週五和週日的晚上時間上課。主要著重在素描、速寫和彩鉛。學畫後,我看世界的方式變得不一樣了。一樣的街道,我開始注意路上的花花草草、天空、光影和顏色。有時候我甚至會像著魔了一樣,看著小狗在陽光下的樣子,不自覺地分析起來該怎麼畫。老師也給我一些臨摹的素材讓我私下練習,週末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畫畫,或是繼續完成昨晚未完成的畫作。若有一些細節我沒掌握好的,我也會去找書或是到網路上尋找資訊。

很多朋友見證著我學習曲線的發展。我想,若這件事情能有點影響力,那我希望告訴你們的是:「我做得到的,你們也可以的!」

我是自從學了繪畫之後,更了解什麼是創造力和創新的過程。那這過程就讓我在工作中更清楚如何創新。

Innovation is taking two things that exist and putting them together in a new way.by Tom Freston

提高戰鬥力

[不是推銷產品,最後結論言簡意賅]

我很喜歡腦袋清楚、精力充沛的自己。

誰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呢?

但並不是每一天的我都能維持充沛的精力。我每天都會分辨自己的狀態,每當感到腦袋卡卡的時候,在台灣有一位推拿大哥教我用刮痧板來按摩頭皮和頸椎,他還說,這能讓霧霧的眼睛亮起來。的確,一直長期用電腦和手機,這種時刻很常有,眼醫是建議我用專門的熱敷袋。我在狀況不好的時候,就會想起他們給我的建議,然後趕緊惡補,但其實效果有限。因為沒找到根本原因(root cause)。

在疫情下,我在家工作的時間超過一年了。每天都有運動和健康飲食,但覺得體力一直下降,誇張到需要在中午時候來補眠,然後心存著感激。但狀況似乎還是沒有好轉。接下來,我買一箱箱的Monster (energy drink),中午午睡起來再開一瓶振奮一下精神。打了疫苗之後,更是每況愈下,我需要一天兩次的補眠外加一罐Monster。我擔心這就是所謂的老化嗎?我開始想上網找神藥,最好是Brandly Cooper在電影 Limitless [藥命效應]的那一種。然後我也看了一些書,書上建議洗冷水澡,所以我也洗了一個月的冷水澡。

我大概就為了這些小事煩惱。

因緣際會之下,我買了一個Oura Ring,這小東西是好朋友推薦,一年前的我沒有購買動機,我認為有Apple Watch何必要用這個!但我對工作的態度,就是要給出每天都是最有戰鬥力的我 。因此我就買來試試,除了喜歡實驗自己,外加嘗試新科技,理解一下這公司的bussiness model

註明:我跟這公司沒有任何合約關係,我只是消費者。ouraring.com

這個Oura Ring可以測心跳、HRV (Heart rate variability)、體溫,判斷睡眠的階段和長度,從你的生理現象評斷你的睡眠品質和你每一天的戰鬥力。每天都會給你一點提醒,找出你合適的睡眠時間、告訴你身體給出的警訊。若休息不夠,會建議你延長睡眠時間。對女性來說,體溫的變化,也間接讓你知道排卵期。而我今天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前幾天發低燒,雖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Oura 給我的恢復指數極低,我體溫異常上升,戰鬥力降低。讓我感到這指環在我正常的時候,讓我表現更好;在我生病的時候,讓我了解身體的需求。

我一開始是半信半疑對於Oura Ring 能給予我的幫助,因為根據它給我的數據,我是一個睡覺高手,我的深度睡眠都很優質的,但有一個問題就是恢復指數一直偏低,就像是一台機器很有馬力但欠缺保養,所以很容易累。藉由Oura Ring 的回饋,提醒我要早睡。這讓我想起,在疫情之前,我的生活像個老人,可能六點半、七點就起床,因此也會大約10點半上床入睡。但是疫情在家工作時間很自由,我這一年多來最大的改變就是入睡時間愈來愈晚,在有Oura之前是凌晨一點多。睡眠時間沒有減少,因為可以睡到八點半,九點上班即可。沒想到這一天天微妙不知覺的變化,對於我的體力有這麼大的影響。

我得強調,之前我的身體長期在發炎狀況,某部分腸壁對食物敏感度很高,多吃一顆豆子可能會讓我痛苦連天。喜訊是這發炎的狀態在疫情下有很大的改善,現在我不用太擔心突然來的不舒服。加上規律運動、心態調養,因此我很難相信有這麼多健康的生活元素,我的體力卻是變差的。

經由我的實驗結果,自從早睡後,我的體力變好了,不用喝Monster、也不用補眠,甚至開會的時候,都會站起來原地跑一跑。Oura 幫助我知道身體需要什麼,其實就是休息,在對的時間休息

以下是我自己的筆記

  • 運動要在睡前兩個小時前完成。平時運動安排在早上,下午看機會在加上一點有氧,但絕對不會在八點後。八點是我的神聖時間,就是Oura提醒我要準備睡覺。
  • 下午五點前吃晚餐。硬體工程師這行到哪裡都辛苦,五點是我們跟亞洲供應商密集開會的時間,如果沒趕在這之前吃,晚飯的時間就會更晚。若睡覺時還要消化食物,體溫高、静息心率高,恢復力會降低。
  • [Optional] 使用 ChiliSleepOoler system + Chilipad 先幫我冷床鋪,科學根據,體溫降低後身體的恢復力越好。
  • 十點前洗好澡,躺在床上看書,培養睡覺的情緒。
  • 十點半左右入睡,隔天七點半起床。

用商業用詞,我的Executive Summary:

就是「早睡+睡飽」四個字!這就能讓你精神飽滿、腦袋清楚 ,戰鬥力滿滿。

我已經優化好睡眠和恢復力這一塊了!這就是科學家的日常。

轉職的動機

網友捎信請教,在面試的時候怎麼說服面試官,你轉職的動機。

背景:有網友要從乙國[教授] 回到自己的國家[業界],在過程中被業界主管質疑轉職的動機。網友遇到的狀況很無奈,已經真誠答覆,但對方執意一定有蹊蹺。

大部分公司在審核候選人的時候,在決定發聘書之前,都會做身家背景調查。例如:會請你提供過去十年內的就職資料和學歷背景。約聘的第三方公司會去與你前公司和學校確認你的經歷是否屬實,也會同時調查你是否有過犯罪紀錄。若你不想讓目前任職的公司知道你在找工作,可以提供在職證明,如此一來可以避免轉職過程的風波。

先了解動機,再來找對策。我給網友的建議是,他可以找同公司的朋友幫忙,也可以找學校系主任寫信。但除了這些,因為接下來還有幾場面試,所以我整理了兩個主要方針:

  • 一、提供一致性的說詞。

整輪的面試 (Full-cycle interview) 都會有5 – 8個面試官,每個人專注的重點不同,分別有:技術性(Technical)、合作能力(Cross-Functional Collaboration)和行為面試(Behavioral interview) 。不管是哪一類的面試,面試官最常問的,就是想了解你為何要換工作?為何選擇他們的公司? 

因此會確認你的故事和動機是否一致。有些人可能從早上一路面試到下午,自己說著說著就提起了一些不開心的往事,讓人有了錯覺以為是工作不開心,結果跟原本早上說的版本不一,這會讓面試官們起疑,你是否不滿上司或是和同事有衝突。因此,切記,你的說詞要誠懇,但也需要一致性,減少沒有必要的疑問。

  • 二、提供一個大部分人能體會的理由,達到「心有戚戚焉」的境界。

我自己覺得換工作的理由,不外乎是家庭因素個人成長因素

  1. 家庭因素 :[從學界到業界的轉職]

家庭因素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合乎預期的。因為成家的考慮、配合另一方的工作、年邁的雙親需要照顧、給家人更多的經濟支持,或是給孩子更多的資源學習。若你已經有另一半,建議說明這是你們一起討論後的結果,認為換工作是為了家庭的共同目標。

  1. 個人成長:[從A公司到B公司的換工作]

譬如: 你已經做到某一個階段 (職位),你感受到組織結構或是組織運作方式,讓你能成長的空間不多。亦或是在一個工作性質相似的地方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想要尋求一些不同的經驗。

千萬記得,盡量不要在低潮的時候換工作,建議是在高點的時候,因為可以爭取到更好的機會。這道理很簡單,你在一個崗位上都還沒建立起自己的價值就離開,那麼給人的印象容易會留在:“這人工作能力不高、不是一個團隊夥伴” 之類的負面印象。反之,當你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價值,你擁有更多的籌碼,一可跟公司提你的願景,二可以到外面試試,了解一下自己在市場的價值。之後再來權衡哪一個環境和資源,更接近你的職涯發展和人生願景。

我從Apple 到Facebook 的過程就是如此,我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獨特性,也清楚我想要的視野。雖然我還在適應新工作的蜜月期,目前為止,我很喜歡Facebook很人性的文化,被包容和尊重,和透明化的資訊傳達。

鼓勵大家偶爾可以去就業市場試試,了解自己的市場價值。回來後若發現外面的機會不甚理想,那就在原工作上好好地幹;如果不如預期,那麼就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若發現外面的機會更好,那你可以好好地籌劃下一步。

我在Facebook 有開了一個粉絲頁「教授轉職矽谷工程師」,若有一些職涯或個人發展的問題,可以message我。

職場的競爭力

有幸我在防疫期間都能在家工作,多了一些彈性時間去閱讀。大致上我儘可能閱讀諸多類型的書,但我偏愛閱讀傳記,因為人生經驗是無價的。當我困惑找不到人生的解答時,這些書本可以讓我去教育自己。我也喜歡讀可以讓我更『精益求精』的書,嘗試新的想法、體驗新鮮的元素,來驗證我自己持有的價值觀。

最近閒讀看了兩本書:”Deep Work” and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by Cal Newport.

第一本書闡述的是關於 “深度工作” (Deep Work)和“浮淺工作”(Shallow Work) 中的差異。

前者的定義是:在無干擾的情況下專注進行職業的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後者的定義是: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具有干擾的情況下開展。這類型的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的新價值,也容易複製。

第二本書著重的是「要優秀到不能被忽視」,這句話的始祖是Steve Martin在Charlie Rose的節目談話中提到的“So Good that they cannot ignore you”。  書的作者訪問了一個吉他手Jordan Tice,他談起他的日常練習,花費數小時去提升他的撥弦技巧。原因是「他認為這種技巧可以給他的曲子添加一些重要的元素」。我就是因為這句「添加一些重要的元素」而寫這篇文章。因為我在工作的時候,也是屬於會常常問自己,我能為這個計畫多做什麼?我能為這個團隊增加點什麼?原來這是所謂的「工匠思維」。

工匠思維:「關注自己能給世界帶來什麼?」

這本書琢磨很多工匠思維(the craftsman mindset)和激情思維(the passion mindset)的差異和利弊。激情思維:「關注世界能給自己帶來什麼?」而作者的目的是期待讀者別著重在世界該帶給你什麼,反而要提醒自己要怎麼能為這世界貢獻?還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職業資本。

職業資本:成就大事的特質稀缺而寶貴,這可視為一種職場的資本。意味著,如果你已經在一個領域有貢獻和成就,其實轉到另一個行業從頭開始的成本是很高的。因此,我一直都提醒著,在做職涯轉換時,必須認清這樣的成本。

我看到這些想法,深深地感到同意(就針對這幾個我覆述的觀點)。自從我進了業界之後,其實我們的工作步調是以一周為週期,週而復始這樣的運作。工作性質是屬於“問題為主”的型態(issue-oriented),意思是一當有了問題,團隊會在短時間拉進很多人力和資源去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很少有機會去做所謂的深度工作。但因為學者型慣性,我熱愛掌握知識和技能,所以每年都會利用我們一年有兩個星期的假期,一個是感恩節假期、一個是聖誕新年假期,評估自己在下一年度的重心和所需的技術,做一兩次的深度工作。我會看一些教科書(半導體物理、元件模型、數值模擬)或是上Udemy的網課把Matlab的語法和資料結構更熟練。我會很快地找到我要的資訊,然後逐一放進我的工作中去實現。當然,一年兩次的深度學習是不夠的,所以我也偶爾會利用週末做深度工作,但我只做那種需要很專心的任務,我喜歡週末先把一些事情和思緒給架構好,以便我在週間可以在會議之間能夠完成一些事情。在這裡我承認我不堅持「週末不工作」,因為我知道,一段不被會議或是突然其來的問題打擾的時間很難有,我喜歡從容做事、擁有自己的步調。最近我們也有了所謂的”no-meeting day”,一個月有一天都不安排任何會議,其實就是希望我們能有一個優質的時間去做深度工作

回到一開始的話題,因為去年的疫情,我在家工作反而被打擾的時間變少,能夠好好思考問題的時間變多,自己回想在這段時間內的表現,反而更有創造力和深度。也是因為疫情的因緣際會,去年底我和同事完成了具有發表論文程度的成果(但很可惜,我們不能發表論文),僅是在組內被認可為 Best presenataion and work。

這段時間我也投資自己學管理,其中有一門課講的是,POWER of Leasership 分七種:

  • Legitimate power (法定權力)
  • Information power(資訊權力)
  • Expert power(專家權力)
  • Reward power(獎賞權力)
  • Coercive power(處罰權力)
  • Referent power(人際關係權力)
  • Charismatic power(個人魅力)

建議你們可以仔細地去了解不同的權力特徵,能更明白怎麼讓自己和隊友在組織裡發光。然而這篇文章目的是鼓勵利用「深度工作」和擁有「工匠思維」去成為不可被忽視的價值。在自己的領域做一個翹楚,這就是所謂「專家權力」,也是一種較為難被取代的能力。我知道每個人的職涯規劃都不一樣,以上是我的分享如何在職場上建立起「專家」的競爭力。

不過,以下的困境就不再適用「工匠思維」:

  • 該工作無法讓你有機會通過發展稀缺而寶貴的相關技術與其他人區分開來。
  • 該工作所關注的內容是無用或是可能危害世界。
  • 該工作迫使你與自己非常不喜歡的人一起工作。

如何在沒有太多成長空間的職場中能再突破,這是我目前的人生課題之一。

教授轉職工程師的心得(8/8)

第八篇:築夢的順序

終於到最後一篇,這篇和上一篇發表的距離夠長,讓我有多一些時間好好緬懷過去。儘管過去有著不順遂、不如意和不完美,但我謝謝這些痛苦和爭扎,因為它們是讓我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也是讓我能體驗人生。

老天爺總是給我很多挑戰,難度就剛剛好在我快不能承受的邊際上。

認識自己:

從教職到矽谷工程師的過程,讓我清楚什麼是適合自己成長的環境。在一個大公司裡面,自己內在的成長速度,遠遠比我一個助理教授扛起10人實驗室來得快。原因是過去一直在學術層面的我,太相信硬實力,忽略了軟實力的力量。因此在大公司裡面,跟同事們的互動、團隊間的合作、上級和下屬間的信任,讓我明白每一個螺絲釘的角色,自己的角色,因此我能享受工作以及得到相對應的報酬,我這部份的需求是有被滿足的。

我們常用兩把刷子比喻一個人很有本事,那麼我認為有一把是專業(硬實力),那麼另一把即是所謂的軟實力(思維、溝通、表達、情商、性格品質)。學術界強調硬實力、業界強調軟實力。但我相信可以讓你四通八達的,是需要這兩種實力的相輔相成。過分強調軟實力,卻不對硬實力下功夫,因此嘴上功夫厲害,卻沒有處理事情的能力。反之,擁有很好的實力卻不懂得合作、推銷、變通,這容易讓人陷入懷才不遇、甚至怨天尤人的處境。

自我檢討來說,專業實力我能駕馭,但我的軟實力是需要努力。回頭來看,我會期許自己能早一點理解軟、硬實力的平衡發展,補其不足,或許我現在會能更游刃有餘。

心態上的調整:

我們的環境太強調,強者的出身,你經常可以聽到,誰幾歲就拿到博士、誰是最年輕的助理教授,或是從小到大的學霸。我們被灌輸如果沒有在最短時間完成學業,在預期的時間內達到目標,我們就覺得似乎不如別人,不被認同。但這概念只有讓你覺得,路,只有往前,沒有往後走的可能。因此新聞上一些自縊的少年,那些覺得自己錯失了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好像就不再足夠有資格配上什麼頭銜。

只往前走、走直線、甚至衝第一,是我們的文化,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你能接受以下的一些想法,你就不那麼地難受了。

有時候短暫的後退,其實是為了走地更遠、爬地更高。我在2018年去參加SWE的時候,有參加敝公司舉辦的活動,是一個Apple-only的座談會讓女性工程師提出問題,由四位女性副總來回答。其中有一位叫做Kate Bergeron,她是讓我覺得超級powerful的女性。我雖然並不知道她的為人,但她舉手投足間的自信和講話應對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在2019年,她在一個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訪談上說過一段話,我認為很值得分享,下面的連結有她給MIT學生的六大職涯建議。

“When you reflect on making a change like that, a lot of career choices are like a game of Chutes and Ladders. You don’t always get to just walk up the ladder. Sometimes you have to move horizontally or even go down a little to an opportunity that eventually will lead you to the next ladder,”  Bergeron reflected.

https://mitsloan.mit.edu/ideas-made-to-matter/6-career-hacks-apple-vp-kate-bergeron

她的意思是:職業發展就像是Chutes and Ladders的遊戲,不是一條直線。你覺得一定要一直往上爬的時候,卻卡關了。這時候要過關的方式,就是要先平行或是往下走一點,才能找到機會再繼續往上走。成功本來就不是條直線,而過程中的失敗和你對於成功的心態(mindset) 更是重要。分享我大老闆最喜歡的一段引言: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Winston Churchill

這段來自邱吉爾,成功不是終點,失敗遠非致命。大家常把成功當成生命,把失敗當成災難。但如果沒有失敗就沒有所謂的成功,成功是一種心態,是從錯誤中學習並努力做到最好,因此最重要的是那個持續努力的勇氣!

我記得我高中畢業時,我期許自己往後的人生,都不後悔。我可以說我不後悔我做過的任何決定。那時候我從事教職,我認為若我繼續做下去,我真會後悔。就因為我的座右銘,所以我做了轉變。但在我認為還有轉圜的餘地時,我絕不輕易放棄; 直到我清楚認知這不是我要的未來,那就勇敢地做改變。

最後,我想以大器晚成來互相鼓勵,畢竟過去的都過去了,無論現在的你,是否有著你渴望的頭銜和身份,你都還能成就更多 (you can still achieve more),請給自己一個期許。我期待我大器晚成,但重點在於「大」字而非「晚」字。大器需要時間的投資和醞釀,而不是找藉口的晚成

Wish you all be the best version of yourself.

大綱
第一篇 : 背景介紹
第二篇:學術界和業界的差異
第三篇:現實面(世界大不同)
第四篇:如何找教職? 
第五篇:如何做好一個教授?
第六篇:如何找到業界的工作?
第七篇: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第八篇:築夢的順序 (本篇)

教授轉職工程師的心得(7/8)

第七篇: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這是我以工程師的角度出發,並非以管理者的角度,但我自己曾經有管理高達10人的實驗室。

在蘋果的工程師有分兩種,一種是負責Product(產品),一種是負責 R&D(研發)。我的第一年是擔任product的工程師,這是一個打基礎的訓練過程,可以從頭到尾明白一個產品是如何產生的。之後就一直在R&D的團隊裡面,也是讓我能有所發揮的。以下我會用通用的方式解釋工作性質,但不透露我們的工作內容。

不同的職位,所需的能力不同和感受到的壓力也不同。

產品工程師需要直接對應廠商,工作主要是確定廠商能夠在每個階段都能deliver合乎性能的產品。一旦有問題必須能要快速地 de-risk,提出另一個可行的方案。產品工程師壓力的來源,基本上來自「時間」。工作性質比較像是「偵探」,需要很小心地追蹤廠商所做的、所說的每一項聲明是否正確,前後呼應。產品工程師的強項,會是「詢問」問題,因此怎麼問出好問題,讓廠商可以露出馬腳,或是能說之以理,讓廠商願意配合做一些實驗性質的驗證。當然還有的就是對應的基本功,像是電路設計或是製程工程師該必備的一些專業能力。

研發工程師主要是做prototype。同行的都知道一個產業的難度在哪裡,每一種產品若要有「新功能」,會跟背後的電路設計、元件物理特性和製程能力息息相關。因此要能達成這些應用,就需要去開發驗證,因此研發工程師的壓力是來是「結果」,工作性質比較像是「應用科學家」去評估一個技術的成熟度。研發工程師的強項,是「說故事」,怎麼把一些原理、分析結果能合理地說出一套自圓其說的故事。但有別於學術界裡面實事求是的驗證,業界的嚴謹度是沒有學界高,也沒有peer-review的過程,因此一切都是以「結果論」。只要成果是正向,就有很多說故事的空間可以揮灑。

如我上一篇所說的,業界需要的人才是: 具有溝通、合作、推理、解決事情和學習的能力。

  • 溝通:清楚

若想要有效溝通,我習慣把問題的objective and statement 說清楚,若需要對方協助,那我會提供為何需要做這件事情的合理理由和deadline。我會更進一步解釋可能的原理和機制,讓彼此對這問題感興趣,也可以激發對方思考,讓對方提供想法和有所貢獻。

最不理想的人:表達不清楚,和以為對方什麼都知道,然後下命令而只要對方做事交差的。

  • 合作:細心、負責 和尊重

Bring everyone on the same page. 

跟我合作,我會讓大家都知道前情提要或是背景故事,我會先思考好問題,盡可能理解每一個人的R&R (role and responsibility) ,所以每個人都做好該做的事情。

通常我會給出自己的意見,也尊重每個人的想法,希望能達到雙贏的局面。 會議結束之前,會確定每一個人該負責的部分。如果我的合作夥伴提供我資料做模擬、分析,那我會將結果分享給對方,讓他知道每一個數據結果都被消化、理解,沒有浪費或是濫用。

  • 推理:邏輯和原因

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這決定一個問題是愈搞愈大,還是愈來愈清楚,都是看主導人(DRI: direct report individual) 的指引方向是否正確。 這是最需要用心的地方,當你的專業愈好,愈能夠引領其他人往對的方向走。我的邏輯能力有因為工作上的需求,又更進一步,這些都是從幾位優秀的工程師身上學習、觀察組織互動、對上級報告的練習而來的。

  • 解決事情的能力:善用資源和優化條件

在業界解決事情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你可以選擇自己解決、或是找同事一起幫忙、甚至可以成立一個taskforce。公司的好處就是在於,你可以有很多方式處理事情,因此你可以選擇不同的比重,在不同的問題上有所貢獻。這跟學界的方式有所不同,學生都會偏向什麼東西都自己做,而不知道怎麼合作出有 1+1>2 的結果。學生時期,我們總是在意誰要當第一個作者,殊不知所有的作者都能有立場去推廣論文結果,這是我在IBM的時候學習到的合作態度。

  • 學習:有動機

基本要求:你有學習的能力,可以跟得上組織裡面的需求。但要追求進一步的優秀,這一塊真的需要整個大環境的配合加上你自身的動機。如果工作已經消耗掉你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那你還不在對的時間談優秀,我的步驟是以下,先要能「熟能生巧」,能在工作上很有效率就可以省下時間,用這些時間去思考更深入的問題。再配合上一篇的自學的能力,把新知識、技能帶團隊裡,你自然會愈做愈好!

優秀很簡單,那你就是要比其他人更「到位」。

  • 要能聽出弦外之音
  • 要能判斷哪些是職務內的,哪些不是(R&R: role and responsibility)
  • 要能提升效率
  • 要能見林又見樹

聽出弦外之音:我當教授的期間寫了無數的推薦信,也當過招生委員。因為推薦信不適合寫負面的事情,因此怎麼嗅出一個學生的問題,聽出對方的言外之意就是一種藝術。在業界,很多不同團隊的角力,上級的有意無意的評論,都是有著一定的意義,有時候能聽懂弦外之音就很重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寧可去搞清楚一二,保護自己。如果都搞清楚了而選擇離開,那是懂了。但沒搞清楚前就選擇逃避,那麼一樣的坑只會在不同的地方再栽個幾遍。我很喜歡Netflix 裡面的影集 the designated survivor,只要動機是出自真心好意,就會有欣賞你的人支持你,事情都會找到出口。

清楚理解 R & R:我跟主管的默契就是,我會把我該做的事情處理好,不是我工程師身份能決定的,我會讓他來處理。因此要能夠區分,那是不是你份內的工作。我遇過同事假借我老闆的名義,要我幫他做事。因此有任何不清楚的事情或是R&R的問題,一定要直接問你的主管,以免被利用。在公司我們有所謂的DRI (direct report individual),如果一個問題已經有指定的DRI,那麼其他所有人的幫忙都只是幫DRI,最後的結果是DRI的功過。我個人認為,這制度是有缺陷的,因為DRI可以選擇忽略其他的意見,不過這就是主管選定DRI所要承受的結果。理想上你有任何的意見都應該能與你的主管分享,我認為主管和下屬間的信賴是必須的,不然會浪費時間在演戲,真的多此一舉。人才是公司最貴重的部分。

提升效率:我自己很不喜歡開會是浪費時間的,也不喜歡因為模糊而導致誤會。所以我會很清楚明白把事情說清楚。效率愈高,你爭取到的時間就可以去做更深入的問題。這很不容易,所以需要你自己去思考怎麼讓一些事情變簡單。每天穿一樣的衣服(我幾乎是這麼做了)、有既定的生活步調,必要的時候說「不」。選擇自己的戰役:工作上有太多事情你可以投入,但每個人的精力、時間有限,你不可能打所有的戰役。Choose your own battels wisely。懂得自己的長處,找適合自己、可以發光的問題做。讓你的主管知道,你的背景專長擅於處理什麼樣的問題,所以他能幫助你成為某戰役的DRI。

要能見樹又見林:怎麼兩全其美呢?我覺得這是最難也是令人佩服的地方。擁有這能力的人,可以在任何的位置上發光。我看過VP可以鉅細靡遺地解釋一個原理,這程度大概就是我們追求的。需要先在一個領域有扎實的實力,再往外擴展到不同的領域做整合,從不忘記最基本的原理(跟Elon Musk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有異曲同工之妙),要能一再地問自己,我們做這些努力的初衷是什麼,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總結一下:

  • 工程師具備的五大基本能力
    • 溝通:清楚(聽、說、讀、寫都是)
    • 合作:細心、負責 和尊重
    • 推理:邏輯和原因
    • 解決事情的能力:善用資源和優化條件
    • 學習:有動機
  • 優秀工程師有的能力
    • 要能聽出弦外之音
    • 要能判斷哪些是職務內的,哪些不是
    • 要能提升效率
    • 要能見林又見樹

大綱
第一篇 : 背景介紹
第二篇:學術界和業界的差異
第三篇:現實面(世界大不同)
第四篇:如何找教職?
第五篇:如何做好一個教授?
第六篇:如何找到業界的工作?
第七篇: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本篇)
第八篇:築夢的順序

教授轉職工程師的心得(6/8)

第六篇:如何找到業界的工作?

終於到了要談轉職。首先,我想先跟各位讀者說明清楚,換跑道是你的決定,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進入教職時,我是抱著雄心大志進去了;在轉換跑道時,我對於業界的願景是模糊的。但回頭看,這些都是我自己的選擇,而我深信不疑的是:「當我們具備一些優質的心理素質,那麼不管在哪一條道路上,經驗的累積會讓我們走出自己獨特的一條路」。

Steve Jobs在2005年史丹福大學的畢業演說曾說過: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Steve Jobs

這段話的意思是:你不能預先串聯起這些人生的事件,只有你在回顧時才明白。所以你必須相信這些事件會在你未來的人生派上用場。你要相信是這樣的。隨著智慧增長,我也跳脫了人生的桎梏,剩下的歲月我得要用更不一樣的態度去面對。

因此我有幾項心理素質想要跟你們分享。

第一:保持正面思考 人生是一個旅程而不是一場賽跑。直到蓋棺論定之時,我們才交出最後的成績單。然後我期待自己生命最後的成績單,是由「我幫助過的人」來記算的,這也是我從哈佛大學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一場TED talk:“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中聽來的。

第二:保持開放態度 因為真正讓你無法進步的是自己:「我執」。我們是自己大腦決定的掌握者,如何過濾資訊,又如何「反應」或是「反省」。反應是本能,反省是思考的能力。

第三:善待你周遭的人 我們留學生出門在外,或是成為第一代的移民,我們都需要很多朋友的幫助走過這一段艱辛的過程。我受惠於前人,所以我幫助後進,這是一個好的循環。有時候失落的你會被過去的自己所說的話給敲醒的

第四:相信自己 這是最重要的信念,因為唯有相信自己的價值,遇到困難的時候有勇氣克服,遇到不順遂的時候知道怎麼在失敗中學習。當你有一個夢想的時候,別因為別人跟你說這是不可行而停止,因為大有可能你會是一個先鋒。

Nothing is impossible, the word itself says I’m possible

Audrey Hepburn 奧黛麗赫本 

這四點就是我自己對於人生的態度。

我很喜歡Ray Dalio在「原則」中所提出的概念,他覺得每個人都要去建立自己的原則,這是相當基礎卻很重要的,像是數學家用的公理(Axiom)一樣。因此當你遇到棘手的問題,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確的判斷。每一次的生活事件,就是一個學習機會,然後盡可能地去從各個角度審視事情,再此修正你的手法和檢視原則。

如何著手找業界的工作

  • 給博士生

進入業界對於一個碩、博士班的畢業生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選擇之一,很多公司都會保留名額給應屆畢業生。我想給碩、博士班學生的建議:能到公司實習會讓你打開眼界,僅管你最後決定要留在學術界,我認為一個健康的公司系統是一個有效率作業方式,很值得你的關注學習。

爭取在畢業的前一年有實習的機會,因此你要能說服你的指導教授。

實習可以了解業界工作方式,但你要注意的一點,實習和正職的工作內容和待遇是有差異的。如果不幸,可能只是當個小螺絲釘來協助工程師處理他們忙不過來的事情。如果有幸遇到好主管,他能設計一個合適的題目,讓你在三個月內能做出表現,為你未來的正職卡位。所以當然在接受實習時要盡可能了解你將會做的工作(畢竟你還沒簽保密協定,所以你會知道的東西極少)。僅管這是一個賭博,但重點不在於你在實習的時候所做的工作有多有趣,而是你可以跟很多工程師和主管交流,他們的意見會幫助你搜集更多的資訊。因此有別於長期待在學校的實驗室的心態,而是需要利用交流,讓你能看到這個產業的未來,和你能貢獻的地方。

  • 給博士後研究員、教授

會走進這兩個位置一定是對學術有相當地興趣,所以你得先要說服自己,接下來就是怎麼找工作了!在準備投履歷之前,你得要做兩件事情。

  1. 主動聯絡朋友,了解和你相關背景的同學或是學長姐都到哪些領域工作了?
  2. 準備好履歷,但這一步很不容易,因為學界思維和業界思維很不一樣,你的履歷需要看到你的研究能力和成果,又要突顯你「有潛力」勝任業界的工作。如果你是只是硬生生地把你在學界的履歷寄上,那麼招聘主管或是人資單位會覺得你還沒有準備好!最好的方式是學習量化你的研究表現。我建議要找幾位朋友幫你看過,來回幾次確保自己的能力和職缺上的key words有合適地出現在你的履歷表上。

我相信如果一開始上求職網站找工作的時候,必定會被很多看起來很專業的敘述給嚇到了!合理的情境是有10條的工作要求,你可能只有五條符合。但請你別擔心,往下讀!

這是一般求職的網頁,但真正能幫你的是你的connection,需要有人幫你內推引薦

  • glassdoor.com
  • indeed.com
  • linkedin.com
  • 還有可以直接到你有興趣的公司直接查詢(舉例:jobs.apple.com)
  • 或是找獵人頭的公司

你有兩種路徑:

  • 路徑一:找跟你的研究背景有相關的領域

以我自己當例子,因為我在學界的研究是奈米器件的研究(Carbon nanotubes, graphene, and 2D materials),以前也有一些雷射和光學的背景。所以我可以找的位置會是,跟元件物理、光學相關的工程師。很幸運的是我有幾位朋友在蘋果公司的Display 組織,所以我試過光學組、EE組、和PPO團隊中的TFT組(也是我現在的組)。我得說一開始電話面試的時候,我不確定對方問這些問題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所以若有朋友可以讓你理解公司內部的一些狀態,你就會明白很多時候不用想太多。譬如說:有朋友苦惱著怎麼面試時間一直遲遲未定,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經常出差,所以人資一直找不到一個時間讓你一口氣能見所有的面試官。有時候,面試官喜歡挑戰你的想法,甚至故意激怒你,其實並不是針對你,而是工作環境很有可能就是如此,所以想知道你會如何應對這樣的情境。因此當我們在不知情時,很多人都會一廂情願相信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或是以為自己哪個問題回答不好?其實都想多了!

業界的想法很簡單:希望你能做事、能好相處、能做得久。

講白話一點,就是希望應徵者能有溝通、合作、推理、解決事情和學習的能力,再加上該職位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識。為何是基本知識,因為畢竟學界對於科技的理解,不見得能追得到業界的速度,因此就等你進來後再好好地調教即可。

  • 路徑二:直接想找一個跟你現在做的不一樣的領域

當初我也有想過轉軟體工程師,我也知道需要準備的時間會比較長,加上軟體業的門檻愈來愈高,從Leetcode的題數成長速度就知道不是你賭上三個月就可以搞定的。所以在準備過程中,我已經拿到蘋果和其他幾家公司的聘書。

最理想的社會是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在自己的工作位置有對等的回報,那是這個社會最省成本的方式。但我們的社會的平衡出了問題,有很多人因為自己的專業領域不能滿足自我的成就感和經濟報酬率,所以選擇換跑道。我自己試過要換工作的辛苦,因為這意指著你要做好當下的工作,還要爭取出時間來學習其他的domain knowledge。因此換跑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當領域大為不同的時候。軟體人的思維和硬體人的思維很不一樣,因此你要學習在不同的世界說對方的語言。

現在網路上有很多很不錯的課程,這些也是我自己都使用過的:

  • Udacity
  • Udemy
  • Coursera

我喜歡Udacity的品質,但它是相對昂貴的學程(一個nano degree 約$2400),但也因為貴,所以我會很嚴肅地看待。如果你真心想換跑道到軟體業,可以試試看Udacity。只是我自己沒有因為修完課而換工作,所以你們也只能參考。我在Udacity 因為興趣而上了一門自動駕駛課程(advanced level),它教我從computer vision 做 machine/deep learning 到很多自動駕駛相關的軟體技術,這中間也學了Python and C++。這是一個很累的課程,所以有伴一起學習很重要,感謝我的好友一直鼓勵我。

若我只想知道一個技術的大概,那我會選擇 Udemy,因為很便宜的,一門課約$10-$20美金,先走馬看花一遍。有一年的聖誕假期,我選擇在家把Matlab的功力提升到極致,一天九小時的方式就用兩倍速的速度學習。我選擇這麼做的原因是,軟體對我來說是一種工具,它讓我可以驗證我在工作上的想法,這就很值得了,我想我是愛上了Matlab。

Coursera 有免費的、也有月費$49,甚至也有年費的。我也上過Coursera的課程上的TensorFlow,可能是課程實用簡單,有些預計一個月的課程我可以用一兩天上完。我也在Apple上過幾門Machine leanring的課程,也覺得非常受用。我不斷一直學習,不管有多忙,星期五晚上就是我開始寫作業的時間,週末是我做project的時間。去年我花在自己的教育費用約有$6000美金(因為還投資了一台高速的GPU電腦)。今年有節制一點目前為止大約在$2500(含買了一台AWS全自動駕駛的車子)。然後時間真的是擠出來的,說實話,我的工作絕對不輕鬆,但我用這樣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求知慾和了解這個社會的趨勢。

我在進入業界的早期就發現,認真工作的回報(cash bonus + RSU + salary raise)比我花時間專注股票賺得多。所以當我發現學習新知可以讓我在工作上更有優勢,真是一舉多得的事。

如果我能預測未來,那我認為未來所需要的人才,是在跨領域知識上能做高強度結合的人。

從我的故事中,你應該可以發現,我從不定位自己,甚至在成長的過程中,當環境要我二選一或是三選一的時候,我會問自己「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所有的選項」?這個心態大概就決定了我的人生態度,我不settle在一個既定的框框裡,我會一直在我的知識地盤上延展。以前我是一個很專心的人,但年過四十之後,發現自己的努力還沒把我帶到我期待的人生高度,所以我開始實驗我以前不採取的方式,也開始接納自己過去排斥的觀念、接受自己性格上的不完美、以及用一個較為可行的方式幫自己設定短程目標,我學習著做自己最好的教練,同時我也是自己的實驗品!

總結一下:

  • 優質的心理素質:保持正面思考、保持開放態度、善待你週遭的人、相信自己。
  • 爭取在畢業的前一年有實習的機會。
  • 業界的徵才想法:希望你能做事、能好相處、能做得久。
  • 找工作最有用的:你的社交圈,需要有人幫你內推、引薦。
  • 未來所需要的人才,是在跨領域知識上能做高強度結合的人。Be One!

大綱

  • 第一篇 : 背景介紹 
  • 第二篇:學術界和業界的差異 
  • 第三篇:現實面(世界大不同)
  • 第四篇:如何找教職?
  • 第五篇:如何做好一個教授?
  • 第六篇:如何找到業界的工作?(本篇)
  • 第七篇: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 第八篇:築夢的順序

教授轉職工程師的心得(5/8)

我花了一些時間反省,哪一部分我可以做得更好,的確有一些地方可以進步,然後我會分兩類做分析。一類是操之在己,另一類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所以你要有做判斷的決心。最後,我會提到在成就學生學校的同時,有時是跟我的理念衝突的。

  • 操之在己

意思就是你的能力是否準備就緒 (readiness) 和衡量經驗的充實性 (substantial experience),當教授所需要的能力很多,因為你會一直是你的實驗室的中心,多一點的準備是值得的。

溝通和寫作的能力

教授有絕大部分的時間是在讀、寫眾多的報告,加上教書,所以再當上教授之前,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力本就該就在一個很好的基礎上。但還有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是,你是否喜歡這樣類型的工作。因為從研究生生涯習慣待在實驗室,轉換到教授職責主要是負責許多的文書報告,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因此你一定要問問自己,是不是喜歡這樣的工作性質。一個可判別的前兆就是,當你在寫你的博士論文的時候,是很痛苦的、不知道怎麼下手,甚至是逃避的? 還是你是很熱愛搜集資料、編輯故事、把事情原委用邏輯方式表達清楚的人?其實寫博士論文就是一個縮小版的計畫書,若你可以克服推延、逃避的問題,讓自己可以每週都有進度,那你已經是準備好了,如果沒有,那就記得要在你當博士後研究員的時候準備好。

記得寫研究報告,不能只在有靈感的時候寫,而是要能每天督促自己規律地寫。

歷練和經驗:

我在博士生的時候,我的指導老師從不讓我們憂心任何經費問題,加上那幾年布希政府相對重視學術研究,所以經費較為寬裕。之後我因為到了業界IBM Watson做博士後研究員,我有幸擁有著大家羨慕的研究資源,因此我不清楚原來經費問題在學界是這麼短缺,我可以形容自己是不知人間疾苦。根據我之後的觀察,比較順利的助理教授,是因為他們在博士後研究員階段在學校跟著一些大佬做事,甚至有兩段2-3年(共4-6年)的經歷,因此我覺得在學校當博士後研究員會是一個準備你當教授的階段,大佬教授會讓你參與很多審稿、寫計畫書的機會,這會讓你更清楚經費取得的遊戲規則。

人生的際遇真不能用一個時間點來決定的,當初我的幸運到了IBM Watson做研究,卻可能讓我在教職上需要更多時間適應這經費和學校系統。當然這一步,也造就了我有勇氣做之後的改變,讓我現在擁有更喜歡的生活。 我想,這就是人生,有時「物極而必反」,有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此,你需要的不是精心計算你的人生,而是要先做好功課、用智慧和勇氣做自己的決定、了解每個決定下的機會成本、設一個合理的停損點,然後就是盡心盡力去做。如果不幸,在盡心竭力下結果卻跌出了你的停損點,那你也不後悔了,畢竟你all-in過了,這就是我的人生哲學了。

選擇研究類型:

我做的是基礎科學,基本上是因為我喜歡基礎科學。但為了讓我的研究團隊更有韌性,我覺得較好的方式是,去應徵偏應用科系體制下的教授,或是你的研究能做和業界有相關的領域。

基礎科學:應用科學 = 1:1 的比例。

這對學生也好,讓他們在學術和業界的題目間都有涉及。當然哪一方向做得好之後,那一方漸漸地就會茁壯。

還有就是找可以互相搭配的合作教授,當初我有一個做光學的資深同事、有一個做理論的遠端同事、有兩個固態物理應用實驗的資深同事,因為跟他們的合作也讓我的論文數目升上許多。不過主要還是需要在你自己自訂的領域發光,所以最正確的方式,是在你當博士後研究員的時候,就開始涉獵NSF一些國家經費單位的方向。因為你的研究方向,也要能和國家推行的研究方向一致。並不是勸你去做不喜歡的,而是這是一種戰略,唯有你站穩了,在你的領域有了信譽後,你接下來能做自己喜歡的機會就更高了,但沒有所謂的自由。

我在今年初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很好的影片,是台大劉如熹教授講如何從科研到科技。我很喜歡他說的一句話:「一個成功的科學家,是發展可實現的想法,並貢獻成果給人類」。我依舊是一個科學家,儘管不在學術界,我努力不懈地用不同的方式,發展可實現的想法,並貢獻給人類。

我欽佩影片裡面劉教授對於研究的戰略手法,雖然並不是每個領域都能這麼接近科技,但他的分析方式和施力點選得很好,可以作為一個好的榜樣。

訂製研究的題目:

記得我在前篇說過的,千萬要避免眼高手低,也需要明白怎麼佈局。我建議是有70%跟你過去的研究相關,30%加入新的想法。因為在研究門檻高的領域,能培養學生上手是一兩年的時間了。因此前幾篇的論文研究,要能是實驗負重相對輕鬆,但題目上偏重巧思的方式。

  • 要有做判斷的決心

既然事情不是能完全操之在己,但就要有風險評估解危機的能力(risk assessment and de-risk),看到不對勁的情形,要能夠當機立斷,絕不心軟。

學生的心態和素質

過去,我都會先問想要拿PhD學位的學生說,你知道 PhD 的意思嗎?

A Doctor of Philosophy, a doctorate in any discipline except medicine, or sometimes theology.

很有趣的是,不管你是在哪一個領域的博士(除了醫學和神學之外),你的畢業證書上都寫著一模一樣的字。

來自wikipedia的解讀是 In the context of the Doctor of Philosophy and other similarly titled degrees, the term “philosophy” does not refer to the field or academic discipline of philosophy, but is used in a broader sens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riginal Greek meaning, which is “love of wisdom.” 意思是說,博士是熱愛智慧的人。

而我自己的解讀是: 因為這段求學的過程,你不僅僅會在專業科目和研究手法上成長,你也同時會在自我歷練的過程中,從興奮、挫折、驕傲、失落、嫉妒、憤怒、質疑和肯定中更認識了自己,又因為這是我們20多歲的青春,伴隨著可能因人而異的壓力,可能是來自家庭的期許、感情的挫折、親人的離世、或是遠地的相思無奈,因此我認為這種內化的過程足以稱之為一「哲學化過程」。我尊敬你,如果你曾經走過這段過程。也因為這段磨練,我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當一個教授,顯然就是要伴隨著一些學生走過這段過程,提供鼓勵和支持。因此對學生來說,要成為一個好的教授,是當一個能夠引導方向的長輩。 每個人會遇到的習題不同,每個人的心理素質也不一。但很多時候我像個心靈導師,以致於當時太多學生來找我,因此我覺得必須要在這上面取得一些平衡,畢竟教授肩上扛的責任已經太多,所以我覺得學生的心理素質變成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我在州立學校,因此學生的素質不一, 我遇過幾位天兵研究生、也有一個學生的邏輯相當特別,他認為“有努力+小小的進步=成功”,僅管他沒達到目標。他有多次因為抄襲的問題被檢舉,他哭著說:「你沒看到我的努力嗎?我從50%是自己寫的,已經進步到90%是自己寫的!」對於在價值觀上有問題的學生,在初期就不要心軟。很多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並不會因為幾年的訓練可以改善的,我曾以為每個人都有著改變的能力,這個例子卻證明了在這樣的生態圈「對別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我在加州理工的時候,同學間會互相爭奪要做哪一個project,常態是大家都很努力想要拼上NatureScience, 想要做最創新和顛覆性的題目。看著隔壁實驗室的同學出Nature的文章,我自己就會很努力想要也有類似的成果。這種同儕壓力,會讓學生有強烈向上和學習的動機,每個人都不服輸地想要站在世界的頂端。教授從來不需要擔心學生偷懶、擔心學生做不好,這就是加州理工教授帶學生較為輕鬆的地方。

相對於我前服務學校的學生,有些學生沒有這麼強烈的上進心,基本上能有個博士學位就是他們在學術上的終點站,目的也是為了有個工作即可,當然我能理解。我最優秀的學生也是只做到你要的標準,絕對不會超過你的標準。比較為難的情境是,助理教授和學生是個「學術生命共同體」,你要在學術界生存,就需要多一雙手幫忙,但當學生程度不夠也只想要有個學位時,解決方案就變相地成為:學生只做實驗,教授要幫他們做研究和寫論文,所以這成為助理教授額外的工作,幫學生拿PhD。因此學生能力愈強、自主、成熟,你的負擔會更少。

這只是我個人的經驗,但我的重點是,選學生很重要!。所以能越早能看到問題,就解決問題,當學生過了博士學位候選人資格考核(Candidacy Exam)之後就會很難處理。已是博士學位候選人的學生若沒如期畢業,或是學生半途而廢,都不是學校樂見的,因為這會影響學校的排名。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和學校其實都逼著你要大大地降低標準,我們最常陷入的僵局是學生也投資了好多年的時間,於心不忍的心態。這也是我曾經提過的,學術界的標準其實很模糊,我當口試委員的時候,口試學生的指導教授希望他的學生過關也會說服其他口試委員,我也不能不識相地擋住。最後我連標準都守不住了,我還能為這學術界做什麼?因此這個系統是由外到內、從上到下都出了問題。(現實是博士生願意走進你的研究領域的,也不見得多到你能挑。)

最後總結,我想說的是「不要心軟,在此生態圈」。我是一個很容易心軟的人,之後為了防止自己心軟,我制定了一些原則。隨著我的年紀智慧增長,意識還能存活的時間變短後,我就只想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值得的人和事情身上了。能看到我寫的文章,就是我認為是件重要的事情,也就是這樣的動機,我希望的分享能幫助一些人們。願有一天我有能力可以改善這大環境,但在這天之前我需要變成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總結一下:

  • 記得寫研究報告,不能只在有靈感的時候寫,而是要能每天督促自己規律地寫。
  • 你需要的不是精心計算你的人生,而是要先做好功課、用智慧和勇氣做自己的決定、了解每個決定下的機會成本、設一個合理的停損點,然後就是盡心盡力去做。
  • 既然事情不是能完全操之在己,但就要有風險評估解危機的能力,看到不對勁的情形,要能夠當機立斷,絕不心軟。
  • 對別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要慎選學生。

教授轉職工程師的心得

  • 第一篇 : 背景介紹 
  • 第二篇:學術界和業界的差異 
  • 第三篇:如何找教職?
  • 第四篇:現實面(世界大不同)
  • 第五篇:如何做好一個教授?(本篇)
  • 第六篇:如何找到業界的工作?
  • 第七篇: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 第八篇:築夢的順序

教授轉職工程師的心得(4/8)

第四篇 現實面(世界大不同)

這一篇文章會是大部分學界和業界都不多說的事情,但我的用意是希望每一個人在做職涯的決定時,能根據正確資訊而做出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選擇。這篇講的我們讀書人都避而不談的「錢」字。

有些人會說,本來當教授就不是為了錢,我相當地認同,但請你好好讀完這篇文章,至少可以讓你想想你的「機會成本」,然後問問自己,學術系統是否有讓你覺得被珍惜了嗎?

首先先來談個「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這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當我們在決策的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時,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學歷、能力和經歷可以讓你在業界有20+萬的年薪,然後你捨棄了卻到學術界當教授,那你當教授的機會成本就是20+萬美金的年薪。

上一篇已經說明了,教授和學校的生態體關係。我們若能把視野提升到理解一個系統運作面,那麼你就能了解我的選擇。

  • 對於一個教授來說,他們最看重的就是個人的論文發表和升遷。
  • 對於一個學校角度來說,是學校的知名度和教授能帶來的經費多寡。

以下我只能針對我在學界的那段時間(2011-2015)的經歷作為分享。此時我的背景是中部州立大學的物理系助理教授,因為我的科系是基礎科學,我所做的奈米元件研究算是很新穎的領域,因此能夠拿到經費的來源都是政府國科會(NSF)或是軍方。

我認同寫研究計畫書能幫助你確定和研究的方向,最理想的是,能用startup funding 先得到一些有用的數據來支持你研究的方向,然後發表一兩篇論文讓專家們支持你的論點,然後讓NSF看到你的實力,願意撥經費給你,之後就產生系統上的正回饋。

請記住這是一個最理想的狀況,但是當你還不熟諳這樣的模式,只要有一步沒佈局好,你的職涯就會受到打擊和拖累。

或許此時你撰寫計畫書的功力還沒到可以在戰場和其他老將們廝殺、或許是有人做了跟你類似的研究題目讓你在原本鋪好的局得要轉向(畢竟學界在很競爭的領域,大家的開發想法都很接近,誰先發表誰先贏),或是這領域的入門門檻很高,學生需要很長的訓練才能做出實驗和產生有價值的數據。基本上在蠟燭多頭燒的情況下,備課教學、進實驗室教研究生、讀論文想問題、寫研究計畫書,我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上了。

因為我的領域不屬於「把炒菜的原料換一下,就能生出一下道菜」的研究,反而是需要花很多精力在實驗探索。因此這也是許多新手助理教授都必須學習避免「眼高手低」的狀況。當然以上的問題,都可以經由你的努力不懈和充分準備大大降低風險,只要你了解遊戲規則,你心中清楚你的作戰計畫。

接下來,想想學界珍惜了你嗎?

教授的薪水是九個月,不管是哪一個美國的學校都是如此,除非是你的學校自己有內規保護。我面試的時候才知道這件事情。資深的教授也會跟你說,另三個月的薪水可以用自己爭取的研究經費付,或是你可以暑期教一些課程來補貼。一聽到的時候心裡面覺得或許這不是問題,我有能力能爭取到其他三個月的薪水。但他們沒講的是,NSF也有規定在不管你有多少的計畫案下,最多付自己兩個月的薪水。只是爭取經費是最費神的事情,能爭取到經費率很低(10%-15%),我還到了NSF查了一下,因為統計的細節沒有公布,網路上看起來的機率有>20%,但實際上其實沒有網路公布的那麼多,我只能用我領域同仁自己統計的結果。

Does the “2 month” salary rule apply to all senior personnel or only to faculty on academic appointments? 

While the salary policy contained in GPG Chapter II.C.2.g.(i) does apply to all senior personnel listed on the NSF budget, the policy does allow for flexibility to request more than two months of salary per year. If proposers request more than two months, the needed salary support should be put on the proposal budget and will need to be very well justified in the budget justification. If more than 2 months is approved by NSF, it will be included on the award budget. 

https://www.nsf.gov/bfa/dias/policy/papp/papp13_1/faqs13_1.pdf

但因為經費嚴重不足,當經過一番角力之後進入最後審核,國科會在撥給你在申請經費,會打個折,問你能不能接受,這時候大部分的教授為了要能夠升遷,也都硬著頭皮接受。畢竟能得到經費已經是無限的光榮,也是最後決定你是否能夠升等的機會。最後同事們寫計畫書的時候,都會擔心要求一個月的薪水太多會而影響審核結果,因此大家直接都很客氣只拿一個星期的薪水(因為不能是零)。

事實是大部分的教授都沒拿到12個月,當僧多粥少連研究經費都短缺的時候,最自然的就是犧牲自己。對於一個教授而言,他們最看重的就是論文產能和升遷。都已經走到這步,那麼不給自己薪水,甚至拿自己的信用卡刷耗材費、儀器費我也做過。每個學期會到附近的學校演講,或是邀請一些教授來學校演講。因此聽到很多無奈和令人敬畏的奮鬥史。

我覺得學界的問題:研究經費短缺的困境。說白了,申請研究經費過於費神,大環境不保障你的家庭經濟層面,甚至已經認為你的犧牲是理所當然。

我心中疑惑著,我是這麼努力而走到這一步的人,卻發現眼前的系統是一種人力浪費。似乎大家排著隊,接受著許多的嘗試和失敗,然後好不容易在升遷之前,經費像是天降甘霖如奇蹟般地出現,讓一些精疲力盡、無助的助理教授們找到一絲希望。然後我也遇到一個一開始就拿到所謂新人獎(NSF Career)的助理教授,他說拿完了這個獎後也出現很長一陣子的經費短缺空窗期。無奈、付出、期待、失敗這樣一年來重複著。

我因為惜才(自己),我認為要把一群優秀的人折磨到這樣的地步,只是為了去爭取那少數的經費,真的是浪費人生,我希望我的能力是可以被派上用場的,因此這是我認為最無奈的事情,也是讓我毅然決然離開學界的原因。更何況一個教授所做的事情和背負的責任之多,卻沒有得到對等的薪資和保障,我覺得人生被徹底榨乾。但這或許也有轉寰的餘地,就是別在你最需要錢的時候去學界,等你把家庭、經濟都安頓好了、在事業中持續鑽研著一些研究,或許過個幾年再到學術界會更容易成功。

這是美國大學教授的薪資統計,請點閱進去看所有的領域。你會發現商管類教授薪資較為合理,因為他們懂得機會成本的概念。

那時候我的家人疑惑地問我,當上了教授回台灣卻還要選最便宜的機票。因為我的學校是州立大學,他們給我的薪水已經是州立助理教授最高的。但還是比我在2009年金融海嘯時期在IBM博士後研究員的薪資少很多。起初我不以為意,但我的確每天都很忙碌,一直不知道我要怎麼養老?當然有一筆少少的退休金政府幫我存著。我記得四年的教職生涯,我省吃儉用共存了四萬塊美金。年薪(9 month)每年漲一千多,所以從六萬九 (2011) 到七萬四(2014)。我的同事,他說他太太在保險業的薪水都比他高很多,如果沒有他太太的那份薪水,他也沒辦法好好在學術界上工作。

業界,就我自己的例子,我是蘋果的硬體工程師,我不方便透露我的薪水,但我平均一年可以存上的錢夠養一個實驗室所有開銷。回頭看當年辛苦爭取的經費,其實在業界一份工作都能負擔所有。到灣區不到兩年的時間省吃儉用買了間房,因為灣區的房子都是一百萬起跳,所以每年的房貸、地價稅和整修費(約要7+萬)也是很多錢。我很認真工作,因為跟我同年紀的灣區朋友,他們的收入水平已經比我好太多了。 到了業界我才知道,我在學術界我貢獻的不只是我的畢生心血和時間,還有我整個經濟狀況(因為要用複利做計算)。所以我很喜歡業界的獎勵制度,把事情做好又可以被獎賞,何樂而不為呢?

業界的薪資資料也是可以查得到的。 https://www.levels.fyi/  或是 glassdoor.com。接下來的文章,我會介紹怎麼找業界的工作,這樣你才知道你的機會成本。

我知道講錢很傷我們讀書人的骨氣,但我覺得這卻是最現實的點。現在的我不用無知地擔心未來,因為我有房子也存上一筆錢,我只要把工作做好,我可以很大方地投資自己。這五年來,我的人生豐富了很多,我大量地閱讀和學習。目前我對於我的生活,算是滿意,但我要的更多,因為那是我的天性。

所以我認為業界和學界的差異,是學界的ecosystem出問題了。太多人把自己大好的人生都賭了進去,卻不知道未來的生活保障在哪裡?所以如果你都準備好迎接這樣的生活,go for it!只要你在選擇前都明白了自己接下來要面臨的是什麼,這就是我這篇文章的意義。

總結一下:

  • 建議在進入職場前,要先了解那職業的生態系統是否健康。

教授轉職工程師的心得:

  • 第一篇 : 背景介紹 
  • 第二篇:學術界和業界的差異
  • 第三篇:如何找教職?
  • 第四篇:現實面(世界大不同)(本篇)
  • 第五篇:如何做好一個教授?(我會想要做得更好)
  • 第六篇:如何找到業界的工作?
  • 第七篇: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 第八篇:築夢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