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轉職工程師的心得 (1/8)

人生最有價值的事情,莫非是說了個可以幫助人的故事。希望藉由我的故事,可以讓站在十字路口的朋友,給你們勇氣不害怕改變。

大綱

  • 第一篇 : 背景介紹 (本篇)
  • 第二篇:學術界和業界的差異
  • 第三篇:如何找教職?
  • 第四篇:現實面(世界大不同)
  • 第五篇:如何做好一個教授?(我會想要做得更好)
  • 第六篇:如何找到業界的工作?
  • 第七篇: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 第八篇:築夢的順序

第一篇 背景介紹 (本篇)

我是台灣彰化土生土長的鄉下小孩,我的本質是一個內向害羞的人,因為畏懼大城市(台北),也認為自己不是個全才的學生,因此在大學聯考是以第一志願上交大電子物理系(這系就是電機+物理的雙主修),回想起來這一個選擇其實就說明了我對於業界和學術界都有著一樣的憧憬,簡單來說我喜歡有「選擇權」。在大學四年期間我共修了161個學分,前三年已修滿系上規定的128學分可以畢業,但我對於知識極度地渴望,在交大只需繳完固定的學分費,便是開放「吃到飽」修課制度。所以大學期間我除了修滿電物系的學分外,我修過一些電子系、電控系、應數系、物理所、統計所、清大物理系開課的學分,大部分的課程都拿下當年課程班級的(最)高分。我修這些課,是因為我想準備好自己、能有足夠的籌碼做我想做的事情。

電物系大三學生就開始做專題研究,我很喜歡系上的課程規劃,也真心地認為電物系的課程非常優。但我選擇做了更多,從大一的暑假去親戚家做intern學習一些電路, 大二暑假在電子實驗室幫忙改編實驗教材,大三的時候老師請我幫他架幾台實驗室電腦,那時候我也喜歡寫程式,也從應數系的選修課numerical analysis那邊學到gradient descent的概念(這也是現在機器學習的前身),幫超導固態實驗室寫了一個程式可以把超導下的磁阻參數給萃取出來(根據我模糊的印象)。那公式還真是不簡單,是非線性又有幾個公式套來套去,我記得fitting的結果很好。我大三時做的這塊分析也協助一個研究生學長畢業。這經驗說明了我很喜歡用數學、物理和程式來解決問題,也是我現在最喜歡做的。大四的時候跟老師做了一個外腔室可調控波長的雷射,中間涉及了車床、半導體雷射、溫控和壓電材料的回饋,這隻雷射最後是用在我清大研究所指導老師的實驗室裡,專門控制當時的laser trapping and cooling system for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實驗。

選研究所時,我首選清大物理,那時候的我很單純,喜歡基礎科學的人,就像是在愛情和麵包中做選擇時,理所當然地選擇了不俗氣的愛情。所以我是以清大研究所推甄榜首進去,學習原子分子物理。在這段期間內我還有個掙扎,就是我做實驗的能力也不錯、理論模擬能力也不賴,我很想走計算物理但老師覺得太可惜,因此建議我留在實驗物理。我用大四和研究所第一年的時間準備GRE和托福,和大家一樣也是跑台北補習班這樣過來的。值得一提的是,我是一個喜歡分享的人,這教學的熱忱也是這樣開始的。當初發現我的同學們對於利用軟體(Mathematica/LabView) 協助他們做研究的能力很陌生,所以我在研一升研二的暑假,自己花了七天,寫了三天的Mathematica上課講義,同學們幫我宣傳,所以那年暑假,我有了約50名的碩博研究生在我的課堂上,系主任也支持,我自己賺了一些版費,一人一百塊的講義費。隔年,為了因應同學和新生的要求,在我趕著去美國讀書的前夕,又開了三天的課給另50名碩博研究生。之後有些同學也到美國留學,他們告訴我說這份講義是他們覺得最珍貴的筆記了,謝謝他們的回饋。

我順利申請到幾所不錯的學校,記得那時候我在實驗室裡收過兩位教授邀請我加入他們的實驗室,其一位是諾貝爾得主(William D. Phillips)。最後我選擇了加州理工,在清大的這兩年,因為長年都在實驗室熬夜,恆溫19度C的暗房,我對於這領域的工作環境並不是很喜歡。因此畢業後到美國就讀博士班,我選擇了很不一樣的領域,或許我的勇氣早在這時候就有了。當初是到一個超級新星(super star)助理教授的實驗室,當他第一個學生。留住我在這領域的動力是: (1)我對於奈米領域的好奇和 (2)有一個很支持我的指導教授,他的教導我終身受惠。一樣,他是一個做實驗物理的教授,我中間也是經歷過一些的掙扎,就是我希望能做點理論或是模擬的題目,但還是沒有機會。

我2009年從加州理工畢業拿到應用物理博士,我的專業是在奈米碳管在電性、機械性、熱學上的基礎研究。當時金融海嘯正開始,我有幸拿到我這領域裡的第一志願到 IBM Watson當博士後研究員,當時參與了IBM x DARPA的計畫,所以跟團隊一起出了一篇在Science有高引用率的graphene RF應用的paper。就在我快結束這兩年的任期,我的父親病了,他一直希望我能回台灣找個教職,因此我在2010年底回台灣面試(台大、清大都算是給我聘書),然後我回到了美國之後父親在2011年的三月就病逝了,我很難受沒來得及趕上最後一面,回來台灣辦完父親的喪事後,發現我曾經投出過僅六家的美國學校,有兩間給了我on-site面試的機會,因此我在回應台灣學校之前,我也想去試試看,最後美國的兩間學校也都願意給我offers。

我幾乎為了父親拿了台灣的教職,他過世後母親讓我自己決定,我過慣了美國的生活,所以我還是想在美國闖一闖,我的清大老師們也同意這樣的決定,因為僅申請幾間的情況下,我就接受了州立大學的聘書。在中部的學校當助理教授四年,這四年我一個人在一個人身在異地,沒有我一開始就認識的人,還好中部的人情味很重,很感謝我的同事和學生的幫助,那段時光也是相當地值得回味。之後我的動力漸漸地被爭取經費的壓力和許多事情(含健康)給消磨,我開始對於我的選擇感到困惑,因此我給自己設了一個停損點,超過了那底線,我頭也不回地決定要換跑道了。

中間有一段插曲,我一直以來都是以當教授為職志的。但有一年我的好朋友在國家實驗室當研究員,因為經費的問題,政府要求他們要請無薪假,讓他很沒有安全感。所以我飛到了灣區,帶著好朋友和我一些工程師朋友見面,深入了解灣區工作的性質。出乎意料地發現,原來工程師的工作可以很有趣,所以這在我心裡面種下了一顆種子。並且我認為研究精神本身是一種mindset, 跟我的職稱無關。加上我之前在IBM Watson 工作過,我喜歡公司的步調,有效率又有資源,我不需要自己找funding, 可以多花點時間在研究和解決問題上。

所以我2015年轉換跑道到Apple當工程師,我很謝謝我的主管們,首先讓我完成了一個產品經驗後,再把我轉到讓我更有發揮的R&D team。今年2020年夏天剛滿五週年。這是個值得紀念的時間點,覺得自己可以抽離許多事件,寫下自己的心得和檢視自己。在我離開學術界的時候,我記得幾個同事私底下的讚許,覺得這真是一個相當具有勇氣的一步。所以我知道想要突破又擔心害怕的心理。因此我接下來的文章,就是會分享我的一些經驗和想法。還有一個bonus是,我會好好想一想如果我再回到教職,我會如何突破?How would I do things differently? 畢竟我相信還是一群一心以教育為職志的,我也希望能從我的經驗做一個檢討,給出一個更好的方式。

總結一下:

  • 未來是不確定的,所以多存點籌碼,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權。
  • 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停損點。

我大概只能週末的時候寫文章,如果有問題,我很樂意回答只是要給我時間回覆。

Advertisement

Published by learningmachine

I am currently a hardware engineer at Facebook and an ex-Appler. I was a reputable scholar in nanotechnology, a former Physics Professor, IBM Watson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Caltech Ph.D. with 7000+ citations.

One thought on “教授轉職工程師的心得 (1/8)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