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轉職工程師的心得 (2/8)

第二篇:學術界和業界的差異

再進入主題之前,我想再給個故事鋪陳一下。

科學家是我5歲時候的夢想,當物理學家是我14歲的志向,想成為一個教授是我大學事件的迴響,而最後想成為一位好教授是我在加州理工的深刻體悟。

  • 五歲的時候,因為我本質很害羞,發現卡通裡的科學家都可以不用跟人交際,只要在實驗室裡就能做出超酷的武器,就這麼簡單的一個理由,我決定要做個科學家。
  • 國二的時候,我接觸到理化,那時候的我已被科學深深地吸引,記得當時正準備期末考,我自己買了下學期的理化自修書,忍不住寫完了大半本。(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自學了,國一的時候我會教好朋友老師還沒教的數學)
  • 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帶高中生的暑期營隊,那年我擔任課程組組長,記得有一天下了大雨,所有的戶外活動只能取消,這幾十人的營隊總是需要有人出來撐場,所以我就很大方地教起了「什麼是光?」,從牛頓的幾何光學、惠更斯的波動光學、講到了Maxwell的電磁學,只差那時候還沒學相對論,不然我應該也會講相對論。我被自己能掌控全場的能力感到吃驚,下課後同學告訴我,我講得比老師還清楚,把整個光學用不同的方式,由簡入深讓高中生可以理解。以至於這種「你不當教授實在是太浪費了」的印象就深植在我心中了。(寫到這,覺得真糟糕,我可能天性不愛浪費,所以我一直走在別人要我走的路上)
  • 在加州理工的時候,我確定了自己想成為哪一種類型的教授。因為受到我指導教授的薰陶,我感受到唯有「啟發」和「鼓勵」才能讓學習的動機持續,這種教育思維非常地深得我心。那時後我拼了命地在實驗室工作,因為我想以這樣的方式來報答我的指導教授。他的謙遜和努力不懈是最令我佩服的地方。他總是能把我以為不起眼實驗的結果,教我看出其中的奧秘。這輩子能讓我佩服的人,不是擁有權威和金錢,而是用實力和真誠來對待人。儘管我不再是教授,我依舊謙遜和努力不懈。

再多提一點加州理工教育對我的影響力。一般人聽到一件似乎很明顯是錯誤的事情時,很直覺地會說,這是錯的。對我而言,儘管這個人的論點直覺上是錯的,我卻會思考有沒有在哪一種情況下,這個人的觀點可能是對的?所以我跳脫「對和錯」的境界,而是進一步思考每個問題背後的「設題」。越是直覺的地方,我會更小心掉不掉入直覺的陷阱。

以上這一段故事,大略就是解釋我這一路上走來怎麼會走進「教授」這個坑裡面了。我的初衷不是為了頭銜,就只是想成為一個自己會佩服的人而已。

我的求學和求職的路聽起來很順,但其實並非如此。我為了能前進到自己的目標,我做了很多的努力和犧牲。我基本上是一個很能吃苦的學生,讀博士班的時候,是老師主動要我好好放假休息,在IBM的時候也是老闆勸我早點回家。在這段努力的過程,我常常會在睡夢中驚醒,經常不知當下我在哪裡、這是哪個時間點。掛念著實驗做到哪一步、掛念著別人要我幫忙的事情,甚至當自己成為教授的時候,我是所有學生的中心,我得扛起實驗室大大小小的事情。當教授真是全年無休的工作,無時無刻都在掛念著計畫書、實驗和學生。

所以業界和學界的差異第一是「心境」。

大家都會覺得教授的時間最彈性,想什麼時候上班,想什麼時候下班,想在哪邊工作,似乎都不是問題。

但是教授的責任很多

  • 研究:設計實驗室、買儀器、寫研究報告、招學生、帶學生、和找經費
  • 教學:講義、上課、office hours、出習題、出考卷、改考卷
  • 學校服務:每個教授都得為系上做點事情,譬如:招生委員會、新聘教師招募委員會、無塵室委員會
  • 審稿:審別人的手稿,審國科會NSF的計畫書

從事教授的時候,我通常11點上床睡覺,但我每天大約五點前起床,如果有更多的事情,我四點起床,若有很急的deadline我也會三點起床。雖然當時我有很多「假性」的自由,但我的心裡面從來沒有輕鬆過。教授這工作,真的很辛苦,因為面對的是一群需要教育和等待成長的學生。所以你若認為你可以一天做完的事情,對於學生這所需的時間起碼要乘於三倍,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不成文的計算法則。

反觀業界,因為是團隊合作,我不會是唯一需要扛起所有事情的人,雖然有責任制,但一有事情,老闆會馬上拉人來救火,團隊會快速地成立Task Force來解決問題。儘管在公司的工作也很辛苦,我們的團隊是整個辦公大樓大家都走光了之後,唯一還留在辦公室工作的團隊。 我記得第一天上班,就開會到晚上10點,然後基本上這就是我的新生活。但是我覺得這都比當教授來得輕鬆。我回家後,睡覺前的時間是我的,儘管不長,但我很珍惜有了自己的時間,一段沒有壓力的時間。慢慢地,我被驚醒的次數終於變少,到現在我已經有了自己喜歡的生活。

第二個最大的差異:步調

學界的步調偏慢,很多事情的deadline都是以半年做計算(半年一次的program propsoal submission,甚至有一年一次)、目標設定模糊 (公司的目標叫做要meet the specs)。學界的步調很需要自律,我的個性容易把幫別人的事情擺在前面,做自己的事情擺在後面。雖然我知道很多事情重要但不緊急,卻很容易被緊急但不重要緊急很重要的事情消耗掉精力。

反觀在業界的deadline很近,通常都是一個星期program review一次。當然在這星期,大家會先跟第一層的manager 討論,之後一步步到更高層的managers,加上要實現的目標很清楚。

  • 舉例一:老闆要你做一份報告說明一件事件。
  • 舉例二:給cross-functional team 對於這個實驗分析報告。根據這份報告,團隊在會議裡討論這問題的解決方案和後續動作。

因為業界的工作是個團隊合作,加上有Project Manager(PM),基本上每個人各司其職。公司的合作系統可以把目標切成幾個 milestones or builds,所以運行起來很有節奏。我喜歡上這種步調,有效率且有成就感。(記得我是爆發力型的短跑健將,我覺得這樣的tempo 還蠻適合我的)

講到成就感,就得提到業界的獎賞機制是一個較為健全的系統。你做得好,每年就加薪、加cash bonus、加股票,每年的都peer-review會知道同事對我的觀感,寫幾句鼓勵讚美的話,我覺得被鼓勵的感覺很好。當老師的時候,無論付出多少,大家都認為是應該的。因為美國的學費很貴,所以學生認為老師是為他們工作的。在每年的教師節,那種失落感還真是難以形容。

第三個差異是:視野

大公司裡面有各式各樣的人擔任著不同的角色,這樣有助於一個人的社會化,在社會化之後,才懂的這團隊中的角力來源,看待事情就不再是簡單的「黑與白」。在哪種場合說什麼話,和聽懂弦外之音的能力都很重要。我記得有一天我被當頭棒喝完後,我回家後深思了一個週末,後來我看清所有的事情來龍去脈,這很有助於我接下來應對事情的方式。然後公司是大社會的一個小子群,可以運用這樣的概念延伸,更容易去理解整個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我從一個世界只有一個真相(科學),最後我明白每種角度,都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能站得住腳,又何謂真理呢?學會從很多角度思考問題,這是我到了業界之後最大的收穫之一。這五年的成長,無非有著許多內心的衝突和無奈,但當我試著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立場看事情的時候,有些我可以理解和接受。 

回顧這五年來,我有更多的時間給自己,我涉獵了不同知識領域、學會了一些新的技術、也自修了一些其他領域的專業。從以前教授走深入路線,到現在就是想學什麼就學什麼,我覺得這是我最接近社會的一個階段,我走出象牙塔(Ivory tower),很興奮地期待著5G世代的來臨、區塊鏈的應用、和全自動駕駛。我甚至覺得,我想要健康地活到很老,去參與和見證這些科技所帶來的改變。

總結一下:

  • 一直以來我的目標就只想成為一個自己會佩服的人。
  • 心境上,我認為團隊的合作方式更適合我。
  • 步調上,我喜歡節奏快、有成就感、有獎勵的制度。
  • 視野上,我目前持續增廣見聞,同時用心做好在工作中往下扎根的基礎功。
  • 天底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黑與白,保持正面的心態,學習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當思維卡住了,就找本不一樣的書讀讀、找個不一樣的人聊聊。

我只會在週末的時候寫文章,如果有問題,我很樂意回答只是要給我時間回覆。

大綱 

  • 第一篇 : 背景介紹
  • 第二篇:學術界和業界的差異(本篇
  • 第三篇:如何找教職?
  • 第四篇:現實面(世界大不同)
  • 第五篇:如何做好一個教授?(我會想要做得更好)
  • 第六篇:如何找到業界的工作?
  • 第七篇: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 第八篇:築夢的順序
Advertisement

Published by learningmachine

I am currently a hardware engineer at Facebook and an ex-Appler. I was a reputable scholar in nanotechnology, a former Physics Professor, IBM Watson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Caltech Ph.D. with 7000+ citations.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