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一些時間反省,哪一部分我可以做得更好,的確有一些地方可以進步,然後我會分兩類做分析。一類是操之在己,另一類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所以你要有做判斷的決心。最後,我會提到在成就學生和學校的同時,有時是跟我的理念衝突的。
- 操之在己
意思就是你的能力是否準備就緒 (readiness) 和衡量經驗的充實性 (substantial experience),當教授所需要的能力很多,因為你會一直是你的實驗室的中心,多一點的準備是值得的。
溝通和寫作的能力:
教授有絕大部分的時間是在讀、寫眾多的報告,加上教書,所以再當上教授之前,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力本就該就在一個很好的基礎上。但還有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是,你是否喜歡這樣類型的工作。因為從研究生生涯習慣待在實驗室,轉換到教授職責主要是負責許多的文書報告,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因此你一定要問問自己,是不是喜歡這樣的工作性質。一個可判別的前兆就是,當你在寫你的博士論文的時候,是很痛苦的、不知道怎麼下手,甚至是逃避的? 還是你是很熱愛搜集資料、編輯故事、把事情原委用邏輯方式表達清楚的人?其實寫博士論文就是一個縮小版的計畫書,若你可以克服推延、逃避的問題,讓自己可以每週都有進度,那你已經是準備好了,如果沒有,那就記得要在你當博士後研究員的時候準備好。
記得寫研究報告,不能只在有靈感的時候寫,而是要能每天督促自己規律地寫。
歷練和經驗:
我在博士生的時候,我的指導老師從不讓我們憂心任何經費問題,加上那幾年布希政府相對重視學術研究,所以經費較為寬裕。之後我因為到了業界IBM Watson做博士後研究員,我有幸擁有著大家羨慕的研究資源,因此我不清楚原來經費問題在學界是這麼短缺,我可以形容自己是不知人間疾苦。根據我之後的觀察,比較順利的助理教授,是因為他們在博士後研究員階段在學校跟著一些大佬做事,甚至有兩段2-3年(共4-6年)的經歷,因此我覺得在學校當博士後研究員會是一個準備你當教授的階段,大佬教授會讓你參與很多審稿、寫計畫書的機會,這會讓你更清楚經費取得的遊戲規則。
人生的際遇真不能用一個時間點來決定的,當初我的幸運到了IBM Watson做研究,卻可能讓我在教職上需要更多時間適應這經費和學校系統。當然這一步,也造就了我有勇氣做之後的改變,讓我現在擁有更喜歡的生活。 我想,這就是人生,有時「物極而必反」,有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此,你需要的不是精心計算你的人生,而是要先做好功課、用智慧和勇氣做自己的決定、了解每個決定下的機會成本、設一個合理的停損點,然後就是盡心盡力去做。如果不幸,在盡心竭力下結果卻跌出了你的停損點,那你也不後悔了,畢竟你all-in過了,這就是我的人生哲學了。
選擇研究類型:
我做的是基礎科學,基本上是因為我喜歡基礎科學。但為了讓我的研究團隊更有韌性,我覺得較好的方式是,去應徵偏應用科系體制下的教授,或是你的研究能做和業界有相關的領域。
基礎科學:應用科學 = 1:1 的比例。
這對學生也好,讓他們在學術和業界的題目間都有涉及。當然哪一方向做得好之後,那一方漸漸地就會茁壯。
還有就是找可以互相搭配的合作教授,當初我有一個做光學的資深同事、有一個做理論的遠端同事、有兩個固態物理應用實驗的資深同事,因為跟他們的合作也讓我的論文數目升上許多。不過主要還是需要在你自己自訂的領域發光,所以最正確的方式,是在你當博士後研究員的時候,就開始涉獵NSF一些國家經費單位的方向。因為你的研究方向,也要能和國家推行的研究方向一致。並不是勸你去做不喜歡的,而是這是一種戰略,唯有你站穩了,在你的領域有了信譽後,你接下來能做自己喜歡的機會就更高了,但沒有所謂的自由。
我在今年初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很好的影片,是台大劉如熹教授講如何從科研到科技。我很喜歡他說的一句話:「一個成功的科學家,是發展可實現的想法,並貢獻成果給人類」。我依舊是一個科學家,儘管不在學術界,我努力不懈地用不同的方式,發展可實現的想法,並貢獻給人類。
我欽佩影片裡面劉教授對於研究的戰略手法,雖然並不是每個領域都能這麼接近科技,但他的分析方式和施力點選得很好,可以作為一個好的榜樣。
訂製研究的題目:
記得我在前篇說過的,千萬要避免眼高手低,也需要明白怎麼佈局。我建議是有70%跟你過去的研究相關,30%加入新的想法。因為在研究門檻高的領域,能培養學生上手是一兩年的時間了。因此前幾篇的論文研究,要能是實驗負重相對輕鬆,但題目上偏重巧思的方式。
- 要有做判斷的決心
既然事情不是能完全操之在己,但就要有風險評估和解危機的能力(risk assessment and de-risk),看到不對勁的情形,要能夠當機立斷,絕不心軟。
學生的心態和素質
過去,我都會先問想要拿PhD學位的學生說,你知道 PhD 的意思嗎?
A Doctor of Philosophy, a doctorate in any discipline except medicine, or sometimes theology.
很有趣的是,不管你是在哪一個領域的博士(除了醫學和神學之外),你的畢業證書上都寫著一模一樣的字。
來自wikipedia的解讀是 In the context of the Doctor of Philosophy and other similarly titled degrees, the term “philosophy” does not refer to the field or academic discipline of philosophy, but is used in a broader sens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riginal Greek meaning, which is “love of wisdom.” 意思是說,博士是熱愛智慧的人。
而我自己的解讀是: 因為這段求學的過程,你不僅僅會在專業科目和研究手法上成長,你也同時會在自我歷練的過程中,從興奮、挫折、驕傲、失落、嫉妒、憤怒、質疑和肯定中更認識了自己,又因為這是我們20多歲的青春,伴隨著可能因人而異的壓力,可能是來自家庭的期許、感情的挫折、親人的離世、或是遠地的相思無奈,因此我認為這種內化的過程足以稱之為一「哲學化過程」。我尊敬你,如果你曾經走過這段過程。也因為這段磨練,我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當一個教授,顯然就是要伴隨著一些學生走過這段過程,提供鼓勵和支持。因此對學生來說,要成為一個好的教授,是當一個能夠引導方向的長輩。 每個人會遇到的習題不同,每個人的心理素質也不一。但很多時候我像個心靈導師,以致於當時太多學生來找我,因此我覺得必須要在這上面取得一些平衡,畢竟教授肩上扛的責任已經太多,所以我覺得學生的心理素質變成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我在州立學校,因此學生的素質不一, 我遇過幾位天兵研究生、也有一個學生的邏輯相當特別,他認為“有努力+小小的進步=成功”,僅管他沒達到目標。他有多次因為抄襲的問題被檢舉,他哭著說:「你沒看到我的努力嗎?我從50%是自己寫的,已經進步到90%是自己寫的!」對於在價值觀上有問題的學生,在初期就不要心軟。很多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並不會因為幾年的訓練可以改善的,我曾以為每個人都有著改變的能力,這個例子卻證明了在這樣的生態圈「對別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我在加州理工的時候,同學間會互相爭奪要做哪一個project,常態是大家都很努力想要拼上Nature和Science, 想要做最創新和顛覆性的題目。看著隔壁實驗室的同學出Nature的文章,我自己就會很努力想要也有類似的成果。這種同儕壓力,會讓學生有強烈向上和學習的動機,每個人都不服輸地想要站在世界的頂端。教授從來不需要擔心學生偷懶、擔心學生做不好,這就是加州理工教授帶學生較為輕鬆的地方。
相對於我前服務學校的學生,有些學生沒有這麼強烈的上進心,基本上能有個博士學位就是他們在學術上的終點站,目的也是為了有個工作即可,當然我能理解。我最優秀的學生也是只做到你要的標準,絕對不會超過你的標準。比較為難的情境是,助理教授和學生是個「學術生命共同體」,你要在學術界生存,就需要多一雙手幫忙,但當學生程度不夠也只想要有個學位時,解決方案就變相地成為:學生只做實驗,教授要幫他們做研究和寫論文,所以這成為助理教授額外的工作,幫學生拿PhD。因此學生能力愈強、自主、成熟,你的負擔會更少。
這只是我個人的經驗,但我的重點是,選學生很重要!。所以能越早能看到問題,就解決問題,當學生過了博士學位候選人資格考核(Candidacy Exam)之後就會很難處理。已是博士學位候選人的學生若沒如期畢業,或是學生半途而廢,都不是學校樂見的,因為這會影響學校的排名。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和學校其實都逼著你要大大地降低標準,我們最常陷入的僵局是學生也投資了好多年的時間,於心不忍的心態。這也是我曾經提過的,學術界的標準其實很模糊,我當口試委員的時候,口試學生的指導教授希望他的學生過關也會說服其他口試委員,我也不能不識相地擋住。最後我連標準都守不住了,我還能為這學術界做什麼?因此這個系統是由外到內、從上到下都出了問題。(現實是博士生願意走進你的研究領域的,也不見得多到你能挑。)
最後總結,我想說的是「不要心軟,在此生態圈」。我是一個很容易心軟的人,之後為了防止自己心軟,我制定了一些原則。隨著我的年紀智慧增長,意識還能存活的時間變短後,我就只想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值得的人和事情身上了。能看到我寫的文章,就是我認為是件重要的事情,也就是這樣的動機,我希望的分享能幫助一些人們。願有一天我有能力可以改善這大環境,但在這天之前我需要變成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總結一下:
- 記得寫研究報告,不能只在有靈感的時候寫,而是要能每天督促自己規律地寫。
- 你需要的不是精心計算你的人生,而是要先做好功課、用智慧和勇氣做自己的決定、了解每個決定下的機會成本、設一個合理的停損點,然後就是盡心盡力去做。
- 既然事情不是能完全操之在己,但就要有風險評估和解危機的能力,看到不對勁的情形,要能夠當機立斷,絕不心軟。
- 對別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要慎選學生。
教授轉職工程師的心得
- 第一篇 : 背景介紹
- 第二篇:學術界和業界的差異
- 第三篇:如何找教職?
- 第四篇:現實面(世界大不同)
- 第五篇:如何做好一個教授?(本篇)
- 第六篇:如何找到業界的工作?
- 第七篇: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 第八篇:築夢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