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如何找到業界的工作?
終於到了要談轉職。首先,我想先跟各位讀者說明清楚,換跑道是你的決定,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進入教職時,我是抱著雄心大志進去了;在轉換跑道時,我對於業界的願景是模糊的。但回頭看,這些都是我自己的選擇,而我深信不疑的是:「當我們具備一些優質的心理素質,那麼不管在哪一條道路上,經驗的累積會讓我們走出自己獨特的一條路」。
Steve Jobs在2005年史丹福大學的畢業演說曾說過: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Steve Jobs
這段話的意思是:你不能預先串聯起這些人生的事件,只有你在回顧時才明白。所以你必須相信這些事件會在你未來的人生派上用場。你要相信是這樣的。隨著智慧增長,我也跳脫了人生的桎梏,剩下的歲月我得要用更不一樣的態度去面對。
因此我有幾項心理素質想要跟你們分享。
第一:保持正面思考 人生是一個旅程而不是一場賽跑。直到蓋棺論定之時,我們才交出最後的成績單。然後我期待自己生命最後的成績單,是由「我幫助過的人」來記算的,這也是我從哈佛大學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一場TED talk:“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中聽來的。
第二:保持開放態度 因為真正讓你無法進步的是自己:「我執」。我們是自己大腦決定的掌握者,如何過濾資訊,又如何「反應」或是「反省」。反應是本能,反省是思考的能力。
第三:善待你周遭的人 我們留學生出門在外,或是成為第一代的移民,我們都需要很多朋友的幫助走過這一段艱辛的過程。我受惠於前人,所以我幫助後進,這是一個好的循環。有時候失落的你會被過去的自己所說的話給敲醒的。
第四:相信自己 這是最重要的信念,因為唯有相信自己的價值,遇到困難的時候有勇氣克服,遇到不順遂的時候知道怎麼在失敗中學習。當你有一個夢想的時候,別因為別人跟你說這是不可行而停止,因為大有可能你會是一個先鋒。
Nothing is impossible, the word itself says I’m possible
Audrey Hepburn 奧黛麗赫本
這四點就是我自己對於人生的態度。
我很喜歡Ray Dalio在「原則」中所提出的概念,他覺得每個人都要去建立自己的原則,這是相當基礎卻很重要的,像是數學家用的公理(Axiom)一樣。因此當你遇到棘手的問題,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確的判斷。每一次的生活事件,就是一個學習機會,然後盡可能地去從各個角度審視事情,再此修正你的手法和檢視原則。
如何著手找業界的工作?
- 給博士生
進入業界對於一個碩、博士班的畢業生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選擇之一,很多公司都會保留名額給應屆畢業生。我想給碩、博士班學生的建議:能到公司實習會讓你打開眼界,僅管你最後決定要留在學術界,我認為一個健康的公司系統是一個有效率作業方式,很值得你的關注學習。
爭取在畢業的前一年有實習的機會,因此你要能說服你的指導教授。
實習可以了解業界工作方式,但你要注意的一點,實習和正職的工作內容和待遇是有差異的。如果不幸,可能只是當個小螺絲釘來協助工程師處理他們忙不過來的事情。如果有幸遇到好主管,他能設計一個合適的題目,讓你在三個月內能做出表現,為你未來的正職卡位。所以當然在接受實習時要盡可能了解你將會做的工作(畢竟你還沒簽保密協定,所以你會知道的東西極少)。僅管這是一個賭博,但重點不在於你在實習的時候所做的工作有多有趣,而是你可以跟很多工程師和主管交流,他們的意見會幫助你搜集更多的資訊。因此有別於長期待在學校的實驗室的心態,而是需要利用交流,讓你能看到這個產業的未來,和你能貢獻的地方。
- 給博士後研究員、教授
會走進這兩個位置一定是對學術有相當地興趣,所以你得先要說服自己,接下來就是怎麼找工作了!在準備投履歷之前,你得要做兩件事情。
- 主動聯絡朋友,了解和你相關背景的同學或是學長姐都到哪些領域工作了?
- 準備好履歷,但這一步很不容易,因為學界思維和業界思維很不一樣,你的履歷需要看到你的研究能力和成果,又要突顯你「有潛力」勝任業界的工作。如果你是只是硬生生地把你在學界的履歷寄上,那麼招聘主管或是人資單位會覺得你還沒有準備好!最好的方式是學習量化你的研究表現。我建議要找幾位朋友幫你看過,來回幾次確保自己的能力和職缺上的key words有合適地出現在你的履歷表上。
我相信如果一開始上求職網站找工作的時候,必定會被很多看起來很專業的敘述給嚇到了!合理的情境是有10條的工作要求,你可能只有五條符合。但請你別擔心,往下讀!
這是一般求職的網頁,但真正能幫你的是你的connection,需要有人幫你內推引薦
- glassdoor.com
- indeed.com
- linkedin.com
- 還有可以直接到你有興趣的公司直接查詢(舉例:jobs.apple.com)
- 或是找獵人頭的公司
你有兩種路徑:
- 路徑一:找跟你的研究背景有相關的領域
以我自己當例子,因為我在學界的研究是奈米器件的研究(Carbon nanotubes, graphene, and 2D materials),以前也有一些雷射和光學的背景。所以我可以找的位置會是,跟元件物理、光學相關的工程師。很幸運的是我有幾位朋友在蘋果公司的Display 組織,所以我試過光學組、EE組、和PPO團隊中的TFT組(也是我現在的組)。我得說一開始電話面試的時候,我不確定對方問這些問題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所以若有朋友可以讓你理解公司內部的一些狀態,你就會明白很多時候不用想太多。譬如說:有朋友苦惱著怎麼面試時間一直遲遲未定,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經常出差,所以人資一直找不到一個時間讓你一口氣能見所有的面試官。有時候,面試官喜歡挑戰你的想法,甚至故意激怒你,其實並不是針對你,而是工作環境很有可能就是如此,所以想知道你會如何應對這樣的情境。因此當我們在不知情時,很多人都會一廂情願相信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或是以為自己哪個問題回答不好?其實都想多了!
業界的想法很簡單:希望你能做事、能好相處、能做得久。
講白話一點,就是希望應徵者能有溝通、合作、推理、解決事情和學習的能力,再加上該職位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識。為何是基本知識,因為畢竟學界對於科技的理解,不見得能追得到業界的速度,因此就等你進來後再好好地調教即可。
- 路徑二:直接想找一個跟你現在做的不一樣的領域
當初我也有想過轉軟體工程師,我也知道需要準備的時間會比較長,加上軟體業的門檻愈來愈高,從Leetcode的題數成長速度就知道不是你賭上三個月就可以搞定的。所以在準備過程中,我已經拿到蘋果和其他幾家公司的聘書。
最理想的社會是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在自己的工作位置有對等的回報,那是這個社會最省成本的方式。但我們的社會的平衡出了問題,有很多人因為自己的專業領域不能滿足自我的成就感和經濟報酬率,所以選擇換跑道。我自己試過要換工作的辛苦,因為這意指著你要做好當下的工作,還要爭取出時間來學習其他的domain knowledge。因此換跑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當領域大為不同的時候。軟體人的思維和硬體人的思維很不一樣,因此你要學習在不同的世界說對方的語言。
現在網路上有很多很不錯的課程,這些也是我自己都使用過的:
- Udacity
- Udemy
- Coursera
我喜歡Udacity的品質,但它是相對昂貴的學程(一個nano degree 約$2400),但也因為貴,所以我會很嚴肅地看待。如果你真心想換跑道到軟體業,可以試試看Udacity。只是我自己沒有因為修完課而換工作,所以你們也只能參考。我在Udacity 因為興趣而上了一門自動駕駛課程(advanced level),它教我從computer vision 做 machine/deep learning 到很多自動駕駛相關的軟體技術,這中間也學了Python and C++。這是一個很累的課程,所以有伴一起學習很重要,感謝我的好友一直鼓勵我。
若我只想知道一個技術的大概,那我會選擇 Udemy,因為很便宜的,一門課約$10-$20美金,先走馬看花一遍。有一年的聖誕假期,我選擇在家把Matlab的功力提升到極致,一天九小時的方式就用兩倍速的速度學習。我選擇這麼做的原因是,軟體對我來說是一種工具,它讓我可以驗證我在工作上的想法,這就很值得了,我想我是愛上了Matlab。
Coursera 有免費的、也有月費$49,甚至也有年費的。我也上過Coursera的課程上的TensorFlow,可能是課程實用簡單,有些預計一個月的課程我可以用一兩天上完。我也在Apple上過幾門Machine leanring的課程,也覺得非常受用。我不斷一直學習,不管有多忙,星期五晚上就是我開始寫作業的時間,週末是我做project的時間。去年我花在自己的教育費用約有$6000美金(因為還投資了一台高速的GPU電腦)。今年有節制一點目前為止大約在$2500(含買了一台AWS全自動駕駛的車子)。然後時間真的是擠出來的,說實話,我的工作絕對不輕鬆,但我用這樣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求知慾和了解這個社會的趨勢。
我在進入業界的早期就發現,認真工作的回報(cash bonus + RSU + salary raise)比我花時間專注股票賺得多。所以當我發現學習新知可以讓我在工作上更有優勢,真是一舉多得的事。
如果我能預測未來,那我認為未來所需要的人才,是在跨領域知識上能做高強度結合的人。
從我的故事中,你應該可以發現,我從不定位自己,甚至在成長的過程中,當環境要我二選一或是三選一的時候,我會問自己「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所有的選項」?這個心態大概就決定了我的人生態度,我不settle在一個既定的框框裡,我會一直在我的知識地盤上延展。以前我是一個很專心的人,但年過四十之後,發現自己的努力還沒把我帶到我期待的人生高度,所以我開始實驗我以前不採取的方式,也開始接納自己過去排斥的觀念、接受自己性格上的不完美、以及用一個較為可行的方式幫自己設定短程目標,我學習著做自己最好的教練,同時我也是自己的實驗品!
總結一下:
- 優質的心理素質:保持正面思考、保持開放態度、善待你週遭的人、相信自己。
- 爭取在畢業的前一年有實習的機會。
- 業界的徵才想法:希望你能做事、能好相處、能做得久。
- 找工作最有用的:你的社交圈,需要有人幫你內推、引薦。
- 未來所需要的人才,是在跨領域知識上能做高強度結合的人。Be One!
大綱
- 第一篇 : 背景介紹
- 第二篇:學術界和業界的差異
- 第三篇:現實面(世界大不同)
- 第四篇:如何找教職?
- 第五篇:如何做好一個教授?
- 第六篇:如何找到業界的工作?(本篇)
- 第七篇: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 第八篇:築夢的順序
您好!從 Danny 的FB輾轉接觸到您的文章,寫得非常好,讓我獲益匪淺。很謝謝您的分享!
LikeLiked by 1 person
Thanks for sharing previous experiences either in industry or academic position. Motivational! Hope to have an opportunity to receive your instructions.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