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築夢的順序
終於到最後一篇,這篇和上一篇發表的距離夠長,讓我有多一些時間好好緬懷過去。儘管過去有著不順遂、不如意和不完美,但我謝謝這些痛苦和爭扎,因為它們是讓我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也是讓我能體驗人生。
老天爺總是給我很多挑戰,難度就剛剛好在我快不能承受的邊際上。
認識自己:
從教職到矽谷工程師的過程,讓我清楚什麼是適合自己成長的環境。在一個大公司裡面,自己內在的成長速度,遠遠比我一個助理教授扛起10人實驗室來得快。原因是過去一直在學術層面的我,太相信硬實力,忽略了軟實力的力量。因此在大公司裡面,跟同事們的互動、團隊間的合作、上級和下屬間的信任,讓我明白每一個螺絲釘的角色,自己的角色,因此我能享受工作以及得到相對應的報酬,我這部份的需求是有被滿足的。
我們常用兩把刷子比喻一個人很有本事,那麼我認為有一把是專業(硬實力),那麼另一把即是所謂的軟實力(思維、溝通、表達、情商、性格品質)。學術界強調硬實力、業界強調軟實力。但我相信可以讓你四通八達的,是需要這兩種實力的相輔相成。過分強調軟實力,卻不對硬實力下功夫,因此嘴上功夫厲害,卻沒有處理事情的能力。反之,擁有很好的實力卻不懂得合作、推銷、變通,這容易讓人陷入懷才不遇、甚至怨天尤人的處境。
自我檢討來說,專業實力我能駕馭,但我的軟實力是需要努力。回頭來看,我會期許自己能早一點理解軟、硬實力的平衡發展,補其不足,或許我現在會能更游刃有餘。
心態上的調整:
我們的環境太強調,強者的出身,你經常可以聽到,誰幾歲就拿到博士、誰是最年輕的助理教授,或是從小到大的學霸。我們被灌輸如果沒有在最短時間完成學業,在預期的時間內達到目標,我們就覺得似乎不如別人,不被認同。但這概念只有讓你覺得,路,只有往前,沒有往後走的可能。因此新聞上一些自縊的少年,那些覺得自己錯失了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好像就不再足夠有資格配上什麼頭銜。
只往前走、走直線、甚至衝第一,是我們的文化,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你能接受以下的一些想法,你就不那麼地難受了。
有時候短暫的後退,其實是為了走地更遠、爬地更高。我在2018年去參加SWE的時候,有參加敝公司舉辦的活動,是一個Apple-only的座談會讓女性工程師提出問題,由四位女性副總來回答。其中有一位叫做Kate Bergeron,她是讓我覺得超級powerful的女性。我雖然並不知道她的為人,但她舉手投足間的自信和講話應對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在2019年,她在一個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訪談上說過一段話,我認為很值得分享,下面的連結有她給MIT學生的六大職涯建議。
“When you reflect on making a change like that, a lot of career choices are like a game of Chutes and Ladders. You don’t always get to just walk up the ladder. Sometimes you have to move horizontally or even go down a little to an opportunity that eventually will lead you to the next ladder,” Bergeron reflected.
https://mitsloan.mit.edu/ideas-made-to-matter/6-career-hacks-apple-vp-kate-bergeron
她的意思是:職業發展就像是Chutes and Ladders的遊戲,不是一條直線。你覺得一定要一直往上爬的時候,卻卡關了。這時候要過關的方式,就是要先平行或是往下走一點,才能找到機會再繼續往上走。成功本來就不是條直線,而過程中的失敗和你對於成功的心態(mindset) 更是重要。分享我大老闆最喜歡的一段引言: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Winston Churchill
這段來自邱吉爾,成功不是終點,失敗遠非致命。大家常把成功當成生命,把失敗當成災難。但如果沒有失敗就沒有所謂的成功,成功是一種心態,是從錯誤中學習並努力做到最好,因此最重要的是那個持續努力的勇氣!
我記得我高中畢業時,我期許自己往後的人生,都不後悔。我可以說我不後悔我做過的任何決定。那時候我從事教職,我認為若我繼續做下去,我真會後悔。就因為我的座右銘,所以我做了轉變。但在我認為還有轉圜的餘地時,我絕不輕易放棄; 直到我清楚認知這不是我要的未來,那就勇敢地做改變。
最後,我想以大器晚成來互相鼓勵,畢竟過去的都過去了,無論現在的你,是否有著你渴望的頭銜和身份,你都還能成就更多 (you can still achieve more),請給自己一個期許。我期待我大器晚成,但重點在於「大」字而非「晚」字。大器需要時間的投資和醞釀,而不是找藉口的晚成!
Wish you all be the best version of yourself.
大綱
第一篇 : 背景介紹
第二篇:學術界和業界的差異
第三篇:現實面(世界大不同)
第四篇:如何找教職?
第五篇:如何做好一個教授?
第六篇:如何找到業界的工作?
第七篇: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第八篇:築夢的順序 (本篇)
無可匹敵的分享, 👍👍👍
LikeLiked by 1 person
從第一篇就Follow到現在, 實在是受益匪淺!我今年在美國剛拿到Ph.D.(材料系), 就遇到疫情的影響…找工作很不順利, 感覺很多公司都不願意招聘新人, 雖然本來不打算往學術界發展, 因為覺得美國教職競爭很激烈, 但現在業界也很競爭的情況下, new graduate 也只能先找博士後且戰且走了…還是感謝您的分享!!
Like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