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的競爭力

有幸我在防疫期間都能在家工作,多了一些彈性時間去閱讀。大致上我儘可能閱讀諸多類型的書,但我偏愛閱讀傳記,因為人生經驗是無價的。當我困惑找不到人生的解答時,這些書本可以讓我去教育自己。我也喜歡讀可以讓我更『精益求精』的書,嘗試新的想法、體驗新鮮的元素,來驗證我自己持有的價值觀。

最近閒讀看了兩本書:”Deep Work” and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by Cal Newport.

第一本書闡述的是關於 “深度工作” (Deep Work)和“浮淺工作”(Shallow Work) 中的差異。

前者的定義是:在無干擾的情況下專注進行職業的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後者的定義是: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具有干擾的情況下開展。這類型的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的新價值,也容易複製。

第二本書著重的是「要優秀到不能被忽視」,這句話的始祖是Steve Martin在Charlie Rose的節目談話中提到的“So Good that they cannot ignore you”。  書的作者訪問了一個吉他手Jordan Tice,他談起他的日常練習,花費數小時去提升他的撥弦技巧。原因是「他認為這種技巧可以給他的曲子添加一些重要的元素」。我就是因為這句「添加一些重要的元素」而寫這篇文章。因為我在工作的時候,也是屬於會常常問自己,我能為這個計畫多做什麼?我能為這個團隊增加點什麼?原來這是所謂的「工匠思維」。

工匠思維:「關注自己能給世界帶來什麼?」

這本書琢磨很多工匠思維(the craftsman mindset)和激情思維(the passion mindset)的差異和利弊。激情思維:「關注世界能給自己帶來什麼?」而作者的目的是期待讀者別著重在世界該帶給你什麼,反而要提醒自己要怎麼能為這世界貢獻?還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職業資本。

職業資本:成就大事的特質稀缺而寶貴,這可視為一種職場的資本。意味著,如果你已經在一個領域有貢獻和成就,其實轉到另一個行業從頭開始的成本是很高的。因此,我一直都提醒著,在做職涯轉換時,必須認清這樣的成本。

我看到這些想法,深深地感到同意(就針對這幾個我覆述的觀點)。自從我進了業界之後,其實我們的工作步調是以一周為週期,週而復始這樣的運作。工作性質是屬於“問題為主”的型態(issue-oriented),意思是一當有了問題,團隊會在短時間拉進很多人力和資源去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很少有機會去做所謂的深度工作。但因為學者型慣性,我熱愛掌握知識和技能,所以每年都會利用我們一年有兩個星期的假期,一個是感恩節假期、一個是聖誕新年假期,評估自己在下一年度的重心和所需的技術,做一兩次的深度工作。我會看一些教科書(半導體物理、元件模型、數值模擬)或是上Udemy的網課把Matlab的語法和資料結構更熟練。我會很快地找到我要的資訊,然後逐一放進我的工作中去實現。當然,一年兩次的深度學習是不夠的,所以我也偶爾會利用週末做深度工作,但我只做那種需要很專心的任務,我喜歡週末先把一些事情和思緒給架構好,以便我在週間可以在會議之間能夠完成一些事情。在這裡我承認我不堅持「週末不工作」,因為我知道,一段不被會議或是突然其來的問題打擾的時間很難有,我喜歡從容做事、擁有自己的步調。最近我們也有了所謂的”no-meeting day”,一個月有一天都不安排任何會議,其實就是希望我們能有一個優質的時間去做深度工作

回到一開始的話題,因為去年的疫情,我在家工作反而被打擾的時間變少,能夠好好思考問題的時間變多,自己回想在這段時間內的表現,反而更有創造力和深度。也是因為疫情的因緣際會,去年底我和同事完成了具有發表論文程度的成果(但很可惜,我們不能發表論文),僅是在組內被認可為 Best presenataion and work。

這段時間我也投資自己學管理,其中有一門課講的是,POWER of Leasership 分七種:

  • Legitimate power (法定權力)
  • Information power(資訊權力)
  • Expert power(專家權力)
  • Reward power(獎賞權力)
  • Coercive power(處罰權力)
  • Referent power(人際關係權力)
  • Charismatic power(個人魅力)

建議你們可以仔細地去了解不同的權力特徵,能更明白怎麼讓自己和隊友在組織裡發光。然而這篇文章目的是鼓勵利用「深度工作」和擁有「工匠思維」去成為不可被忽視的價值。在自己的領域做一個翹楚,這就是所謂「專家權力」,也是一種較為難被取代的能力。我知道每個人的職涯規劃都不一樣,以上是我的分享如何在職場上建立起「專家」的競爭力。

不過,以下的困境就不再適用「工匠思維」:

  • 該工作無法讓你有機會通過發展稀缺而寶貴的相關技術與其他人區分開來。
  • 該工作所關注的內容是無用或是可能危害世界。
  • 該工作迫使你與自己非常不喜歡的人一起工作。

如何在沒有太多成長空間的職場中能再突破,這是我目前的人生課題之一。

Advertisement

Published by learningmachine

I am currently a hardware engineer at Facebook and an ex-Appler. I was a reputable scholar in nanotechnology, a former Physics Professor, IBM Watson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Caltech Ph.D. with 7000+ citations.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