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的動機

網友捎信請教,在面試的時候怎麼說服面試官,你轉職的動機。

背景:有網友要從乙國[教授] 回到自己的國家[業界],在過程中被業界主管質疑轉職的動機。網友遇到的狀況很無奈,已經真誠答覆,但對方執意一定有蹊蹺。

大部分公司在審核候選人的時候,在決定發聘書之前,都會做身家背景調查。例如:會請你提供過去十年內的就職資料和學歷背景。約聘的第三方公司會去與你前公司和學校確認你的經歷是否屬實,也會同時調查你是否有過犯罪紀錄。若你不想讓目前任職的公司知道你在找工作,可以提供在職證明,如此一來可以避免轉職過程的風波。

先了解動機,再來找對策。我給網友的建議是,他可以找同公司的朋友幫忙,也可以找學校系主任寫信。但除了這些,因為接下來還有幾場面試,所以我整理了兩個主要方針:

  • 一、提供一致性的說詞。

整輪的面試 (Full-cycle interview) 都會有5 – 8個面試官,每個人專注的重點不同,分別有:技術性(Technical)、合作能力(Cross-Functional Collaboration)和行為面試(Behavioral interview) 。不管是哪一類的面試,面試官最常問的,就是想了解你為何要換工作?為何選擇他們的公司? 

因此會確認你的故事和動機是否一致。有些人可能從早上一路面試到下午,自己說著說著就提起了一些不開心的往事,讓人有了錯覺以為是工作不開心,結果跟原本早上說的版本不一,這會讓面試官們起疑,你是否不滿上司或是和同事有衝突。因此,切記,你的說詞要誠懇,但也需要一致性,減少沒有必要的疑問。

  • 二、提供一個大部分人能體會的理由,達到「心有戚戚焉」的境界。

我自己覺得換工作的理由,不外乎是家庭因素個人成長因素

  1. 家庭因素 :[從學界到業界的轉職]

家庭因素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合乎預期的。因為成家的考慮、配合另一方的工作、年邁的雙親需要照顧、給家人更多的經濟支持,或是給孩子更多的資源學習。若你已經有另一半,建議說明這是你們一起討論後的結果,認為換工作是為了家庭的共同目標。

  1. 個人成長:[從A公司到B公司的換工作]

譬如: 你已經做到某一個階段 (職位),你感受到組織結構或是組織運作方式,讓你能成長的空間不多。亦或是在一個工作性質相似的地方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想要尋求一些不同的經驗。

千萬記得,盡量不要在低潮的時候換工作,建議是在高點的時候,因為可以爭取到更好的機會。這道理很簡單,你在一個崗位上都還沒建立起自己的價值就離開,那麼給人的印象容易會留在:“這人工作能力不高、不是一個團隊夥伴” 之類的負面印象。反之,當你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價值,你擁有更多的籌碼,一可跟公司提你的願景,二可以到外面試試,了解一下自己在市場的價值。之後再來權衡哪一個環境和資源,更接近你的職涯發展和人生願景。

我從Apple 到Facebook 的過程就是如此,我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獨特性,也清楚我想要的視野。雖然我還在適應新工作的蜜月期,目前為止,我很喜歡Facebook很人性的文化,被包容和尊重,和透明化的資訊傳達。

鼓勵大家偶爾可以去就業市場試試,了解自己的市場價值。回來後若發現外面的機會不甚理想,那就在原工作上好好地幹;如果不如預期,那麼就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若發現外面的機會更好,那你可以好好地籌劃下一步。

我在Facebook 有開了一個粉絲頁「教授轉職矽谷工程師」,若有一些職涯或個人發展的問題,可以message我。

Advertisement

Published by learningmachine

I am currently a hardware engineer at Facebook and an ex-Appler. I was a reputable scholar in nanotechnology, a former Physics Professor, IBM Watson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Caltech Ph.D. with 7000+ citations.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