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20年的年初,我寫下一段話,就是為了「放過自己」。
“ I have been a purposeful person, and I thought all my efforts and learnings prepared me for something bigger. Today I made peace with myself that it is okay if God didn’t give me any greater purpose. I will do what I enjoy and let the journey leads me to the unknown. ”
我的人生設題在不斷地復盤和梳理之後,總結了一下,我是當時教育和價值觀下,一個不幸下的倖存者,或是有幸下的尷尬。因為我設過的目標,不外乎是:當科學家,進好學校、成為教授、(waking-up call)、去企業賺錢、升職。我不是將改善人類哪些痛點(能源、氣候、疾病、技術)設為我的目標。這樣的設定讓我注定不是一個領導者,而是成為一個企業螺絲釘的角色。儘管工作上的貢獻可以變成產品,產品可以影響很多使用者的生活,但我心裡明白這是我不甘心之處。
因此,我一直思考著要怎麼好好善用剩下的歲月(在踏進不惑之年之後)。
我目前最滿意的想法,也是我自己最能接受的想法,就是把地球當是一個人生的試驗場。我們是根據自我意識選擇了這樣的腳本而生,而我們活的目標是要在這樣的人生劇本裡面去體驗所有的悲歡離合和起起落落,並期待能對得起我們選擇來到地球試驗場的初衷。
我喜歡這個角度的原因是,我追根究底是一個實驗(物理)學家,我把自己當成實驗品。因為實驗的過程,就是一種對於結果的推敲,也沒有所謂的對錯和成敗。
在此我想要用愛迪生的名言:
“ I have not failed. I’ve just found 10,000 ways that won’t work.”
若結果不如意,那就在換個方式繼續嘗試。儘管受過學校和業界的訓練,加上有機器學習和統計的概念,我腦中有清楚的數學概念,但人生的實驗不容易做,譬如:飲食過敏、習慣養成、健身、學習新事物、對抗憂鬱。
我們都在我們所知之下,去做最佳化,但有一些因子(證據無法重複,而不足稱為科學),也一樣地在影響著我們的優化路線。
可謂 “ 知之而知之,不知而不知,是知也”
到底我能否優化到哪裡?我不知道。但我用了幾個指標來判定我的大方向:
- 有健康的生活、有足夠的睡眠
-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家人朋友)
- 有持續的創造力、生產力
- 能激發他人、讓他人發光
我對於工作也有不同的心態,對於有意義或是喜歡的工作,我希望我能在工作中成長有成就感。但有時事與願違,工作不是一直都能給我們成就感的,我不見得能接到心目中最想要挑戰的項目或是職位。
有一句話對我很有用:在人生中大部分事情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那我們能控制什麼?你能控制的就是自己。我們要盡力做好的是自己能掌控的事。
所以我對工作的態度:做好份內工作+10%的拓展區,也持續進修讓自己有競爭力。但除此之外,我給自己有興趣且有挑戰性的project,這樣就可以滿足我對於人生經驗的追求。
所以本篇就是想要跟大家解釋這個想法,讓我一一為大家介紹給自己projects的好處(這也是我的實驗之一,實驗證明結果很滿意,我在推銷此觀點,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增加我的數據庫)
- 提供正能量。能夠在生活中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持續地進步,會讓我們會更有創造力,這也能對工作有所助益。
- 工作效率提高。因為有想做的事情,為了能撥出時間給你自己的project,你自然希望在工作時間中做完更多的事情。簡言之,下班後的時間都是自己能掌握。
- 為你創造其他工作機會或是為退休人生做準備。有計劃地實行,複利式地進步,你會很訝異你累積的成果。
- 對工作的得失心較小,但會尋求更平穩的成長。因為薪資、獎金是可以培養更多的興趣和projects的!
以下是我給自己勉勵的話(網路上流傳),貼在我的牆上:
Don’t work 8 hours for a company then go home and not work on your own goals/projects. You are not tired, you are not inspired!!
我給自己的目標(跟上句話一起貼在牆上的)
- Do topical research, and then WRITE books/articles
- Painting/Coloring/Making, and then CREATE.
- Become an entrepreneur, and then LEAD
- Earn $xxM by 20xx, and then FIR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 Be Healthy/Mindful (Exercise/Meditation), and then live STRONG
- Reading/listening/digesting, and then be a THINKER
- Be Inspirational
以上每一項都有我深思熟慮的理由,這也是我將人生精簡到最重要的七件事情。我不確定我能完成多少,但我願意拋磚引玉,也想聽聽你們的分享。
最後,我相信大量閱讀和思想撞擊是就有效的方式讓我達到以上的目標。因此我花上很多時間去尋找資源和做好時間管理,願自己天天都被啟發。
後面接著一個我的小故事,希望能給讀者們動力去嘗試新的事物
換工作後,我趁著新工作的蜜月期開始學畫,第一張畫是在五月初。小學教育讓我在琴棋書畫都有涉獵一些,升上國中後,無論是升學上的選擇,或是更喜歡數理,許多興趣從那時候就石沈大海。唯一的印象是我的毛筆字挺不錯的。為了開發右腦,我因資源的方便性而選擇了學習畫畫。
在不惑之年能從幾乎為零的狀態學習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就好像是自己心裡面住了個小孩,繪畫老師只知道我是一個想學畫的成人,然後一起見證著那心中的孩子成長的過程。從零開始,年紀不是我的阻力,反而是我的助力,成年人的領悟力、觀察力和專注力是我習畫的槓桿和優勢。相較起小孩,我能精準地和老師對談、提問和判斷我和老師作畫上的差異,進步的速度就快很多。
目前我上了92堂課,我選擇了週五和週日的晚上時間上課。主要著重在素描、速寫和彩鉛。學畫後,我看世界的方式變得不一樣了。一樣的街道,我開始注意路上的花花草草、天空、光影和顏色。有時候我甚至會像著魔了一樣,看著小狗在陽光下的樣子,不自覺地分析起來該怎麼畫。老師也給我一些臨摹的素材讓我私下練習,週末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畫畫,或是繼續完成昨晚未完成的畫作。若有一些細節我沒掌握好的,我也會去找書或是到網路上尋找資訊。
很多朋友見證著我學習曲線的發展。我想,若這件事情能有點影響力,那我希望告訴你們的是:「我做得到的,你們也可以的!」
我是自從學了繪畫之後,更了解什麼是創造力和創新的過程。那這過程就讓我在工作中更清楚如何創新。
“Innovation is taking two things that exist and putting them together in a new way.” by Tom Fre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