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現實面(世界大不同)
這一篇文章會是大部分學界和業界都不多說的事情,但我的用意是希望每一個人在做職涯的決定時,能根據正確資訊而做出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選擇。這篇講的我們讀書人都避而不談的「錢」字。
有些人會說,本來當教授就不是為了錢,我相當地認同,但請你好好讀完這篇文章,至少可以讓你想想你的「機會成本」,然後問問自己,學術系統是否有讓你覺得被珍惜了嗎?
首先先來談個「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這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當我們在決策的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時,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學歷、能力和經歷可以讓你在業界有20+萬的年薪,然後你捨棄了卻到學術界當教授,那你當教授的機會成本就是20+萬美金的年薪。
上一篇已經說明了,教授和學校的生態體關係。我們若能把視野提升到理解一個系統運作面,那麼你就能了解我的選擇。
- 對於一個教授來說,他們最看重的就是個人的論文發表和升遷。
- 對於一個學校角度來說,是學校的知名度和教授能帶來的經費多寡。
以下我只能針對我在學界的那段時間(2011-2015)的經歷作為分享。此時我的背景是中部州立大學的物理系助理教授,因為我的科系是基礎科學,我所做的奈米元件研究算是很新穎的領域,因此能夠拿到經費的來源都是政府國科會(NSF)或是軍方。
我認同寫研究計畫書能幫助你確定和研究的方向,最理想的是,能用startup funding 先得到一些有用的數據來支持你研究的方向,然後發表一兩篇論文讓專家們支持你的論點,然後讓NSF看到你的實力,願意撥經費給你,之後就產生系統上的正回饋。
請記住這是一個最理想的狀況,但是當你還不熟諳這樣的模式,只要有一步沒佈局好,你的職涯就會受到打擊和拖累。
或許此時你撰寫計畫書的功力還沒到可以在戰場和其他老將們廝殺、或許是有人做了跟你類似的研究題目讓你在原本鋪好的局得要轉向(畢竟學界在很競爭的領域,大家的開發想法都很接近,誰先發表誰先贏),或是這領域的入門門檻很高,學生需要很長的訓練才能做出實驗和產生有價值的數據。基本上在蠟燭多頭燒的情況下,備課教學、進實驗室教研究生、讀論文想問題、寫研究計畫書,我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上了。
因為我的領域不屬於「把炒菜的原料換一下,就能生出一下道菜」的研究,反而是需要花很多精力在實驗探索。因此這也是許多新手助理教授都必須學習避免「眼高手低」的狀況。當然以上的問題,都可以經由你的努力不懈和充分準備大大降低風險,只要你了解遊戲規則,你心中清楚你的作戰計畫。
接下來,想想學界珍惜了你嗎?
教授的薪水是九個月,不管是哪一個美國的學校都是如此,除非是你的學校自己有內規保護。我面試的時候才知道這件事情。資深的教授也會跟你說,另三個月的薪水可以用自己爭取的研究經費付,或是你可以暑期教一些課程來補貼。一聽到的時候心裡面覺得或許這不是問題,我有能力能爭取到其他三個月的薪水。但他們沒講的是,NSF也有規定在不管你有多少的計畫案下,最多付自己兩個月的薪水。只是爭取經費是最費神的事情,能爭取到經費率很低(10%-15%),我還到了NSF查了一下,因為統計的細節沒有公布,網路上看起來的機率有>20%,但實際上其實沒有網路公布的那麼多,我只能用我領域同仁自己統計的結果。
Does the “2 month” salary rule apply to all senior personnel or only to faculty on academic appointments?
While the salary policy contained in GPG Chapter II.C.2.g.(i) does apply to all senior personnel listed on the NSF budget, the policy does allow for flexibility to request more than two months of salary per year. If proposers request more than two months, the needed salary support should be put on the proposal budget and will need to be very well justified in the budget justification. If more than 2 months is approved by NSF, it will be included on the award budget.
https://www.nsf.gov/bfa/dias/policy/papp/papp13_1/faqs13_1.pdf
但因為經費嚴重不足,當經過一番角力之後進入最後審核,國科會在撥給你在申請經費,會打個折,問你能不能接受,這時候大部分的教授為了要能夠升遷,也都硬著頭皮接受。畢竟能得到經費已經是無限的光榮,也是最後決定你是否能夠升等的機會。最後同事們寫計畫書的時候,都會擔心要求一個月的薪水太多會而影響審核結果,因此大家直接都很客氣只拿一個星期的薪水(因為不能是零)。
事實是大部分的教授都沒拿到12個月,當僧多粥少連研究經費都短缺的時候,最自然的就是犧牲自己。對於一個教授而言,他們最看重的就是論文產能和升遷。都已經走到這步,那麼不給自己薪水,甚至拿自己的信用卡刷耗材費、儀器費我也做過。每個學期會到附近的學校演講,或是邀請一些教授來學校演講。因此聽到很多無奈和令人敬畏的奮鬥史。
我覺得學界的問題:研究經費短缺的困境。說白了,申請研究經費過於費神,大環境不保障你的家庭經濟層面,甚至已經認為你的犧牲是理所當然。
我心中疑惑著,我是這麼努力而走到這一步的人,卻發現眼前的系統是一種人力浪費。似乎大家排著隊,接受著許多的嘗試和失敗,然後好不容易在升遷之前,經費像是天降甘霖如奇蹟般地出現,讓一些精疲力盡、無助的助理教授們找到一絲希望。然後我也遇到一個一開始就拿到所謂新人獎(NSF Career)的助理教授,他說拿完了這個獎後也出現很長一陣子的經費短缺空窗期。無奈、付出、期待、失敗這樣一年來重複著。
我因為惜才(自己),我認為要把一群優秀的人折磨到這樣的地步,只是為了去爭取那少數的經費,真的是浪費人生,我希望我的能力是可以被派上用場的,因此這是我認為最無奈的事情,也是讓我毅然決然離開學界的原因。更何況一個教授所做的事情和背負的責任之多,卻沒有得到對等的薪資和保障,我覺得人生被徹底榨乾。但這或許也有轉寰的餘地,就是別在你最需要錢的時候去學界,等你把家庭、經濟都安頓好了、在事業中持續鑽研著一些研究,或許過個幾年再到學術界會更容易成功。
這是美國大學教授的薪資統計,請點閱進去看所有的領域。你會發現商管類教授薪資較為合理,因為他們懂得機會成本的概念。

那時候我的家人疑惑地問我,當上了教授回台灣卻還要選最便宜的機票。因為我的學校是州立大學,他們給我的薪水已經是州立助理教授最高的。但還是比我在2009年金融海嘯時期在IBM博士後研究員的薪資少很多。起初我不以為意,但我的確每天都很忙碌,一直不知道我要怎麼養老?當然有一筆少少的退休金政府幫我存著。我記得四年的教職生涯,我省吃儉用共存了四萬塊美金。年薪(9 month)每年漲一千多,所以從六萬九 (2011) 到七萬四(2014)。我的同事,他說他太太在保險業的薪水都比他高很多,如果沒有他太太的那份薪水,他也沒辦法好好在學術界上工作。
業界,就我自己的例子,我是蘋果的硬體工程師,我不方便透露我的薪水,但我平均一年可以存上的錢夠養一個實驗室所有開銷。回頭看當年辛苦爭取的經費,其實在業界一份工作都能負擔所有。到灣區不到兩年的時間省吃儉用買了間房,因為灣區的房子都是一百萬起跳,所以每年的房貸、地價稅和整修費(約要7+萬)也是很多錢。我很認真工作,因為跟我同年紀的灣區朋友,他們的收入水平已經比我好太多了。 到了業界我才知道,我在學術界我貢獻的不只是我的畢生心血和時間,還有我整個經濟狀況(因為要用複利做計算)。所以我很喜歡業界的獎勵制度,把事情做好又可以被獎賞,何樂而不為呢?
業界的薪資資料也是可以查得到的。 https://www.levels.fyi/ 或是 glassdoor.com。接下來的文章,我會介紹怎麼找業界的工作,這樣你才知道你的機會成本。
我知道講錢很傷我們讀書人的骨氣,但我覺得這卻是最現實的點。現在的我不用無知地擔心未來,因為我有房子也存上一筆錢,我只要把工作做好,我可以很大方地投資自己。這五年來,我的人生豐富了很多,我大量地閱讀和學習。目前我對於我的生活,算是滿意,但我要的更多,因為那是我的天性。
所以我認為業界和學界的差異,是學界的ecosystem出問題了。太多人把自己大好的人生都賭了進去,卻不知道未來的生活保障在哪裡?所以如果你都準備好迎接這樣的生活,go for it!只要你在選擇前都明白了自己接下來要面臨的是什麼,這就是我這篇文章的意義。
總結一下:
- 建議在進入職場前,要先了解那職業的生態系統是否健康。
教授轉職工程師的心得:
- 第一篇 : 背景介紹
- 第二篇:學術界和業界的差異
- 第三篇:如何找教職?
- 第四篇:現實面(世界大不同)(本篇)
- 第五篇:如何做好一個教授?(我會想要做得更好)
- 第六篇:如何找到業界的工作?
- 第七篇: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 第八篇:築夢的順序